想当科学家的大学生已成为“珍稀动物”?
2018-03-10 来源:党委学生工作部(处)、武装部 作者:谢丽 责编: 浏览:8
    小时候,很多女生的理想是老师,而大多数男生的理想是警察和科学家。随着我们这群90后的长大,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理想变了又变,想当科学家的也越来越少。

  近日,借助全国高校统计学科平台建设联盟平台,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联合四川师范大学、云南财经大学等来自全国18个城市的19所高校,针对大学生对毕业后倾向于成为职业精英还是专业领域一流专家展开问卷调查。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发布的《大学生使命担当调查研究报告》显示,58%的大学生希望成为职场精英,仅有15%的大学生希望成为专业领域内的一流专家。通过这份报告可以看出大学生对成为专业领域内的专家的兴趣在降低,更多大学生愿意进入职场。

 
  甚至在不久前,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丁仲礼还对媒体表示不争状元,只招有志成为科学家的孩子。看来有志成为科学家的孩子确实越来越少了,甚至快成了“稀有动物”。
 
    
​    那么又是什么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成为职场精英而非一流专家了呢?

  存在这种现象说明在大部分大学生看来,职场精英远比科学家更有吸引力。

  《报告》结果显示,学历是大学生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同一学历层次的学生其专业使命担当的分布基本一致,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专业使命担当差异较大。学历越高,越多学生希望成为专业领域内的一流专家,如博士生选择成为一流专家的比例就明显高于本科和硕士。当然这也在常理中,毕竟对很多本科层次且并不打算深造的大学生而言,成为科学家的确是一不现实的选择,自然远不如职场精英更加实际。

  《报告》数据还显示,家庭因素也是一个影响大学生选择的重要因素,家庭收入越高的大学生,其专业使命担当也越强。很多大学生毕业后的选择与家庭息息相关,很多家庭条件不太宽裕的大学生当然也更加希望早点工作,而职场精英则是他们的奋斗目标。出生在知识分子甚至科学家家庭的大学生在思想精神上也会更加倾向于成为一流专家,而且在经济上也没有很大的压力。

  当然,时代的变化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现在的时代已经和我们父辈的那个时代完全不同了,曾经知识是无数寒门得以跳出阶层的唯一途径,所以那个时代大家都希望成为知识分子。而现在,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得知识不再是一个跳板,而是起跑线了,这也使得成为一流专家越来越困难了,成本也越来越高了。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也带给我当代大学生很多的视野见识和信息,使得大学生在未来的选择上也变得更多元化。而现在的企业相比以前更加灵活,在薪资和工作环境上都非常具有吸引力。这些都是大多数大学生想要成为职业精英的重要原因。

  但是,想当科学家的大学生越来越少真的是一件坏事情吗?

  其实,我们要多角度看待想当科学家的大学生越来越少这件事。

  首先,科学家在社会职业群里本来就只是一个小群体,如果人人都想当科学家才令人称奇。而且,15%的比例可能较之前有减少但也绝非小数,正如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院长赵彦云所说:“15%的比例若放在整个大学生群体来讲,绝对数量还是相当大的。” 

  其次,成为科学家并不容易,这其中需要对科研抱有巨大的热情和能能忍受漫长的探索时光的毅力。选择成为科学家的大学生越来越少了也能反映出现在的大学生对自己有了更深的认识,有了更加现实的发展规划。在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一味的选择去当科学家并不现实,这个社会需要科学家,但又不仅仅需要科学家,选择自己适合的道路才是正确的。

  现在的世界是一个多元的世界,存在着数不胜数的职业,也存在着无数可能与选择,在多元的价值观的指导下大学生有了很多的选择也并不是一件坏事。
  
  当然,对一个国家来说,科学家的存在是极其重要的,可以说他们影响着国家的未来,所以他们又是必不可少的存在。当然这需要有很多有志成为科学家、对科研抱有巨大的热情的大学生加入。这一方面需要国家加大科研投入,给有才能得人的更多机会,吸引他们加入到科学家的行列。也需要国家在精神和物质上支持他们,提高科研人员的社会地位,营造提倡科学、尊重科学家的氛围;同时也需要提高科研人员的工资待遇,让他们没有经济上的压力,让更多的大学生投入到科研中来。

责编:朱世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