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里有干货吗?”“我每天要看的东西太多了,这些内容能不能浓缩成精华?”不知什么时候,我们对于知识的获取失去了耐心,越来越喜欢“干货”、速成式知识以及成功学。
毋庸置疑,当科技为人们带来信息时代的零距离,“信息大爆炸”也让人们的心灵变得更为拥挤和孤独。
面对每天大量的“知识轰炸”,大众们越来越疲于接收。在高度发达的网络社会里,我们渐渐从知识的主宰变为了信息的奴隶,每天被动地接收着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给予的信息,海量而无序的知识让人无措,进而产生焦虑,“知识焦虑”症也应运而生。不知什么时候,知识成为现代人焦虑的根源之一。
可是,为什么我们会陷入“知识焦虑”呢?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扩宽了大众获取信息的途径,知识获取成本降低,相应的门槛也越来越低,可是面对信息红利,大众对于知识的选择却越来越困难。一方面是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里,我们需要一刻不停地获取“新知识”,努力避免自己被时代“新陈代谢”掉,时间一长难免会产生焦虑感;另一方面却是一部分人难以适应知识获取模式从“被动接受式”到“主动接收式”的转变,对于知识的筛选和辨别毫无头绪,进而产生焦虑感。
就像美国作家克莱·舍基说过一句话:“不是信息超载,而是过滤失效。”也许你可以一整天捧着手机刷微博、刷朋友圈而不知疲倦,可是我们会发现,这种不自觉的信息获取其实丧失了必要的判断力。当大众对知识的筛选失去了甄别力,这种被动式求知便成了惰性思维的“温床”。信息过滤失败使得大众对于井喷式信息招架无力,而“焦虑”便是这种无力感的衍生物。
快节奏的生活像一把刀,把信息分割成碎片,而互联网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碎片化"、注意力更加分散。人们花三分钟看完书籍简介就相当于看完了一本书,比起看一部电影更倾向于五分钟的电影解读,各种鸡汤文充斥着我们的朋友圈,畅销书架上最畅销的永远是各色各样的成功学。大众自以为找到了获取知识的“终南捷径”,殊不知比“碎片化”知识更可怕的是人们的“碎片化”思维。
大众思维的“碎片化”也成为知识焦虑的催生源头。
知识焦虑在信息化时代并不罕见,而陷入知识焦虑的我们如何走出焦虑的“泥淖”才是需要真正思考的地方。
独立思考,知行合一,解决知识焦虑的方法还是应该从知识中寻找。
责编:王玉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