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类节目的兴起,是否会引起文化回归?
2018-02-26 来源:党委学生工作部(处)、武装部 作者:刘烁 责编: 浏览:8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网络化的时代里,人们处理信息的速度越来越快。与此同时,文化也就如同沙粒般从指缝中流走。有人说,这是个缺少独立思考,娱乐至死的社会。
 
  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节目的热播,传统文化正慢慢地渗透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特别是前不久在央视开播的大型文博类节目《国家宝藏》,收视率和口碑齐飞,引发网友的热议,成为文化类节目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紧接着春节期间,央视又推出了大型诗词文化音乐节目的《经典咏流传》及面向青少年的大型文博系列节目《赢在博物馆》,向观众介绍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带领观众深入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力量和思想内涵。

 

  笔者曾调查当今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途径非常少,而文化类节目的热播刚好可以帮助同学们去了解传统文化。同时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火爆,说明了观众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极大需求,这一类回归传统文化价值的节目恰恰满足了观众对于文化节目的需求和期待。

  不过近期文博类节目的兴起,是否会引起“文化的回归”呢?
 
  “文化回归”,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这应该是一种文化“唤醒”的过程。这些节目正是代表了文化走进我们生活的一种形式,每一种仪式都是一种重新创造的过程,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唤醒我们的共鸣,达到我们对于文化的大众认同感的过程。这些节目还能形成国家与民众之间的良性互动,这样它就不仅仅是一个节目,而是一个唤醒文化的过程了。

 

  《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国家宝藏》……这些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热播,在一定程度上的确证明了中华文化逐渐的与民众们相契合,但是也不能说真正的“火”了起来。毕竟,文化需要的是几代人的传承和长时间的浸淫,沉潜与培养形成的,而不是靠收视率的飞速上涨来证明的。
 
  一个节目总是有它特定的受众,不必强求太多。而且,能唤醒一批人尤其是正处于美好年华的学生们对于了解中华文化的渴望,这便是这类节目最大的社会价值。

责编:王玉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