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在中国家长的眼中历来都是头等大事,为了孩子的升学,许多家长也是削尖了脑袋把孩子往重点学校送。但与家长心理预期相矛盾的是很多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无法享受到高质教育资源,因此如何才能让孩子享受到高质量教育成了让家长们的头疼的难题。
打着“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高品质教育”口号的在线教育APP正好迎合了这一需求,也就成了家长和孩子们的新宠。但是,在学习APP在异军突起、野蛮式增长的同时,却出现了大量的问题。
首先是学习APP在部分孩子手里成了一个娱乐、交友平台,学习倒成了次要。许多学习类软件都有交流平台,但许多软件没有对学生交流平台进行有效监管,交流内容鱼龙混杂,甚至有小学生“交友”“表白”圈。并且这类交流平台没有明确界限,各个年龄阶段都可任意添加。据报道,许多在线学习APP甚至出现许多不雅内容及不良网站的广告。广泛应用的“学霸君”、“作业帮”就被众多家长举报出现许多荤段子、小黄图,对孩子学习及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一系列不良影响。打着“学习”旗号的在线学习APP其学习功能倒是大大削弱了。
学习APP以“名师”为嘘头,师资力量却不可而知。由于没有公开的资质审核机制,师资宣传造假在行业内心照不宣。说是“名师”,但可能只是应届大学生,甚至连教师资格证等从业证书都没有,如此“名师”不只没有教学经验,甚至可能对孩子们的学习造成误导。
此类问题层出不穷,那造成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是该类APP自身运营上存在众多问题。内容把关不严,甚至对学生交流圈完全不监管;资质不过关,师资虚假宣传;从事教育培训却采用商业机构注册流程,让教育监管部门难以监管。其次是最近炒得火热的一个词“门槛”,从“虐童事件”到此次的“学习APP变味”,门槛太低都是一个重要原因。低门槛甚至零门槛,导致一大批不具备资质的投机者进入这个行业,拉低行业水平,造成恶性竞争,导致出现大量乱象。
此类应用软件既然叫做学习软件,就应该承担它相应的责任,而不是一味只追求盈利。运营方必须加强自我审查,对孩子们负责,对家长们负责。一些APP上出现的内容显然是不和适宜的,运营方应该及时做出调整。
相关部门也应该将该类软件纳入监管之下,制定行业标准,提高行业门槛,大力整顿不良学习软件。相关部门对其进行登记审批,资质核查,以及定点抽查该类APP,以倒逼行业提升。其次是加强监管,工行部门和文化部门要加强对在线教育的监管,对出现的色情内容实行严厉处罚。无规矩不成方圆,相信更加健全的管理制度对在线教育会有促进作用。
在挑选学习软件的时候,家长也要给孩子把关,避免只玩不学的情况。也希望学生不要过度依赖学习APP,毕竟课堂才是主战场。在课堂上学好,妈妈才能再也不用担心。
责编:王玉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