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大学生消费观:冲动消费还是理性埋单?
2017-10-29
来源:党委学生工作部(处)、武装部
作者:王玉婕
责编:
浏览:17次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以大学生为代表的社会特殊群体正在迅速崛起,他们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如今的大学生,已经普遍是“95后”一代,他们在5至10年后将成长为中国社会的消费主力。而“95后”大学生的消费观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悄然变化。
目前,社会上存在两种声音,有人认为“95后”大学生的消费观已经严重非理性,高消费、不平衡的现状惹人担忧,也有人认为“95后”大学生较之“90后”“80后”而言在消费上更有自己的主见,消费更具个性化。
作为网络“原住民”,“95后”们的消费需求、消费习惯、消费结构、消费心理都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发生着嬗变。客观来说,“95后”们的消费现状总体趋于理性,绝大多数“95后”大学生月生活费在1000-1500元间,75%以上大学生表示生活费够用或有盈余;超过80%的学生表示有能省就省、有计划消费的理性消费观。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非理性的消费现象和消费心理。
较于“90后”“80后”们,“95后”倾向于个性化消费,除了衣食住行方面的既定花销,电子产品的消费比重也在逐渐增大。随着娱乐多极化的发展,体验舒适度、个人参与度也成为“95后”们更偏重因素。同时,学习性消费比重有所下降,虚拟消费也日益崛起。
“95后”年轻一代渐渐活跃在各个角落。这个人数近亿的群体,大多还处于需要父母提供生活费的阶段,经济来源单一。据调查,95.48%的学生的月消费额主要来源自家庭支付,极少部分通过勤工俭学、银行贷款或奖学金等其他方式获得经济来源。依附于原生家庭又缺少独立稳定的经济来源,所以“95后”们消费自主性强,但消费独立性较差。
有人戏称“80后”是互联网的养子,作为互联网亲生子的“90后”“95后”们对互联网的信息大爆炸的接受度更高。“95后”作为网购等新兴消费市场的先锋者,他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更先进,能紧随时代消费发展潮流,但处于经济消费格局的劣势位置,消费能力比较滞后。
经济来源单一、消费观念的先进与消费能力的滞后的矛盾、虚荣攀比心态的膨胀,都让“95后”们成为“月光族”,入不敷出。在此基础上,“95后”们对借贷消费的认可比例有所提升。大部分“95后”认可小幅度的消费透支,能做到有节制的消费。但部分“95后”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自制力较差,导致校园网贷的悲剧时有发生。有度而不奢靡,“95后”大学生们应该时刻绷紧脑中的那根消费警戒红线,做理性的消费者。
“95后”大学生消费观的形成不是单方面的,社会消费环境的变化、国民消费观的转变、原生家庭消费水平、“95后”自身发展需求都是其构建因素。
十九大提出的“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也体现在“95后”大学生的身上。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基础上,“95后”大学生的精神消费需求显得更为重要。
“95后”大学生作为“独生时代”的主力军,享受着家庭的供给。大多数父母对子女经济上的要求都是百依百顺,同时,父母的非理性消费也在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95后”大学生有了经济后盾和“学习模板”,大大增加了冲动消费和攀比消费的可能性。“95后”大学生的三观正在完善成熟阶段,追求时尚个性,符号性消费心理明显,从众跟风、盲目攀比心理比较严重,理财意识的淡薄也让“95后”们的消费更冲动。
作为新时代的后生力量,“95后”势必会成为社会消费的主力,而正确、合理的消费观的养成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培护。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声音,“95后”的消费观是所有代际人群的时代缩影,我们对此倾注的关注都是在为未来经济的发展埋下注脚。

作为网络“原住民”,“95后”们的消费需求、消费习惯、消费结构、消费心理都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发生着嬗变。客观来说,“95后”们的消费现状总体趋于理性,绝大多数“95后”大学生月生活费在1000-1500元间,75%以上大学生表示生活费够用或有盈余;超过80%的学生表示有能省就省、有计划消费的理性消费观。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非理性的消费现象和消费心理。
较于“90后”“80后”们,“95后”倾向于个性化消费,除了衣食住行方面的既定花销,电子产品的消费比重也在逐渐增大。随着娱乐多极化的发展,体验舒适度、个人参与度也成为“95后”们更偏重因素。同时,学习性消费比重有所下降,虚拟消费也日益崛起。
“95后”年轻一代渐渐活跃在各个角落。这个人数近亿的群体,大多还处于需要父母提供生活费的阶段,经济来源单一。据调查,95.48%的学生的月消费额主要来源自家庭支付,极少部分通过勤工俭学、银行贷款或奖学金等其他方式获得经济来源。依附于原生家庭又缺少独立稳定的经济来源,所以“95后”们消费自主性强,但消费独立性较差。

经济来源单一、消费观念的先进与消费能力的滞后的矛盾、虚荣攀比心态的膨胀,都让“95后”们成为“月光族”,入不敷出。在此基础上,“95后”们对借贷消费的认可比例有所提升。大部分“95后”认可小幅度的消费透支,能做到有节制的消费。但部分“95后”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自制力较差,导致校园网贷的悲剧时有发生。有度而不奢靡,“95后”大学生们应该时刻绷紧脑中的那根消费警戒红线,做理性的消费者。
“95后”大学生消费观的形成不是单方面的,社会消费环境的变化、国民消费观的转变、原生家庭消费水平、“95后”自身发展需求都是其构建因素。
十九大提出的“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也体现在“95后”大学生的身上。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基础上,“95后”大学生的精神消费需求显得更为重要。
“95后”大学生作为“独生时代”的主力军,享受着家庭的供给。大多数父母对子女经济上的要求都是百依百顺,同时,父母的非理性消费也在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95后”大学生有了经济后盾和“学习模板”,大大增加了冲动消费和攀比消费的可能性。“95后”大学生的三观正在完善成熟阶段,追求时尚个性,符号性消费心理明显,从众跟风、盲目攀比心理比较严重,理财意识的淡薄也让“95后”们的消费更冲动。
作为新时代的后生力量,“95后”势必会成为社会消费的主力,而正确、合理的消费观的养成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培护。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声音,“95后”的消费观是所有代际人群的时代缩影,我们对此倾注的关注都是在为未来经济的发展埋下注脚。
责编:王玉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