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七夕节的到来,恋人们纷纷表达自己的爱意,朋友圈里充斥着一条条秀恩爱的消息,可对于一些大龄适婚青年们来说无疑是场“灾难”。逢年过节只要和爱情沾边,单身男女们的恐婚症便爆发,“恐婚族”这个群体也跃入大众的视线。
恐婚族是指社会中一些到了适婚年龄却因种种原因对婚姻有较强的排斥或逃避感的年轻人群体。恐婚现象在城市的未婚人群中有一定的比例,它多发生于25~30岁这个年龄段,而以30岁上下且收入较高、恋爱(或是同居)时间较长的白领“恐婚”尤为严重。
朱德庸说:“恋爱是两个人散打,结婚是两家人群殴。”小说《围城》里的那句“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道尽婚姻本质。可见,对婚姻的恐惧自古至今一直存在。尤其是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恐婚”更像流行病一样,“传染”给不少都市男女。“恐婚”与年轻人的观念变化有关,与社会环境的变化有关,它并非非此即彼那么简单,而是现实条件下多种因素的合成。
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展开的一项调查显示,61.2%的受访者都表示自己存在“恐婚”倾向,8.0%的受访者坦言非常严重。61.7%的受访者认为离婚率高、失败婚姻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恐婚”主因。58.4%的受访者表示遇到相悦的另一半时,才愿结婚。失败婚姻造成的负面影响、没做好心理准备仍是首要因素,而婚前的生活工作压力成为第三主因,而来自婚后的生活压力退居第四。可见,如今年轻人普遍感觉生活压力增大,这使得他们对婚姻生活望而却步。
年轻人“恐婚”与现实压力有很大的关系。所谓压力,主要是焦虑感,即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充满不安。所以很多人在婚姻的“围城”外徘徊,拒绝“入城”。同时,家庭不和睦让年轻人对结婚前景产生畏惧。很多传统婚姻观念是凑合,恋爱“先天不足”导致婚姻“多病多灾”,很多人以家庭、孩子为借口饱受煎熬。每年高考结束后,各地民政局都会爆发一阵离婚小高潮,这给孩子留下了很严重的心理阴影。所以很多年轻人宁愿相忘于江湖却怀念到哭也不愿相濡以沫却争吵到老。所以年轻人“恐婚”不仅仅是因为不愿承担,相反,正是因为他们对待婚姻认真而谨慎,不愿将就。
“我不太明白这种压力是什么。现在医学这么发达,晚婚也不会耽误生孩子。经济独立又不需要依附婚姻才能生存。当这些担心的理由不存在,那压力也就不存在了。就算晚婚会让一个人有一些生活享受上的牺牲,但是我衡量过这种牺牲,是我自己能承受的。”蒋方舟的一番话道出了现在很多“恐婚”“晚婚”年轻人的心声。“恐婚”背后,其实是对婚姻质量的高要求。
所谓“恐婚”恐惧的并不是婚姻本身,而是婚姻的种种附庸。对待“恐婚族”我们无需批评也无需支持,毕竟,每个人婚姻的“围城”只有自己才知道“门”在哪里。
责编:王玉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