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拯救你,“中国式巨婴”
2017-07-01
来源:党委学生工作部(处)、武装部
作者:王玉婕
责编:
浏览:7次
我们90%的爱与痛,都和一个基本事实有关——大多数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婴儿。这样的成年人,是巨婴。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称自己为“宝宝”,动不动就是“宝宝心里苦”,一犯错就借口说“人家还只是个孩子啊”。如果这一切放在一个天真烂漫的孩童身上,我们大可置之一笑,保持宽容心,可是如果这些话是从一个个成年人口中说出,我们就不得不保持警惕。因为这很可能是一批“中华土味巨婴”们的托词。
随着武志红先生的力作《巨婴国》的问世,“巨婴”一词又跃入大众视野,“依赖、自私、脾气大,而当婴儿成长为成人,心理状态却还处在母婴共生 、全能自恋、偏执分裂状态下时,就被江湖人称之为‘巨婴’。”婴儿的心理成长分为三部分,即共生期、分离和个性化期以及俄狄浦斯期,而照书中所述大部分中国成年人的心理状态还处在第一阶段,心理年龄不足一岁。
反观当下社会,遍地的“公主病”“王子病”层出不穷,这些其实都是披着成人外衣的“巨婴。在大学校园中,“巨婴”也不是稀有物种,“大学生把积攒了一个月的脏衣服邮寄回家”“武汉妈妈连夜坐飞机为在东北上大学的儿子送感冒药”这样的新闻也不再新鲜。我们惊奇地发现,很多人将之视为平常,中国人将“中庸”精神发挥到极致,很快地便将“巨婴”纳入到文化的大染缸中。这看似充满温情的举动,其实是对独立人格的无意识溺杀。 美国作家雷蒙德·卡佛曾说:“叫自己亲爱的,感觉自己在这个世界上被爱。”不想长大其实是成年人的普遍心理,毕竟现实充满着“骨感”,谁都想给自己一些慰藉,叫声“宝宝”也无可厚非。但可怕的是,很多人走不出这个自我营造的假象,他们真把自己当成了“宝宝”。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巨婴”绝不是什么褒义词。“中国式巨婴”们觉得自己还是个孩子,可他们想要的往往不是棒棒糖,而是成人世界里最现实的世俗。
每一个无法“独立行走”的巨婴背后,都有一群以爱的名义却做着溺杀之事的家长。母爱的泛滥、父爱的缺失、丧偶式家庭的畸形生长以及“愧疚式”的放纵娇养都给“巨婴”们一份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于是他们不自觉地蜷缩进童年的身体,一遍遍催眠自己,获得虚幻的自我安慰。
“控制型父母+没限度的娇养=一个一辈子无法断奶的巨婴”。
在心理学的角度,“六个月以后,孩子还和妈妈共生在一起,或者妈妈和孩子共生在一起,这都叫作病态共生”。由于传统家庭模式的传承,现在90%的中国人都活在病态共生的状态里。我们必须时刻怀有警惕,警醒自己不要贪图安逸,在父母的羽翼下做一只永远不知飞翔为何物的雏鸟。即使不是物质层面,我们也必须在精神层面上从这种病态里摆脱出来。
有时候,人们把“巨婴”当成了自己逃避现实、自我安慰的“防空洞”,把生活的压力、事业的不顺、婚姻的不如意一股脑地倒进去,把外部世界想象成洪水猛兽,故步自封,画地为牢。“中国式巨婴”们应该放宽心态,世界并没有那么多的敌意与恶意,更多时候,只是其虚弱内心向外界投射的结果。
王尔德曾说:“爱自己,是一生浪漫的开始。”“爱自己”的前提便是独立人格、正视人生,从容面对生活,学会和自己和解。也只有这样,“中国式巨婴”才能得到真正的救赎。
——武志红《巨婴国》




“控制型父母+没限度的娇养=一个一辈子无法断奶的巨婴”。
在心理学的角度,“六个月以后,孩子还和妈妈共生在一起,或者妈妈和孩子共生在一起,这都叫作病态共生”。由于传统家庭模式的传承,现在90%的中国人都活在病态共生的状态里。我们必须时刻怀有警惕,警醒自己不要贪图安逸,在父母的羽翼下做一只永远不知飞翔为何物的雏鸟。即使不是物质层面,我们也必须在精神层面上从这种病态里摆脱出来。

王尔德曾说:“爱自己,是一生浪漫的开始。”“爱自己”的前提便是独立人格、正视人生,从容面对生活,学会和自己和解。也只有这样,“中国式巨婴”才能得到真正的救赎。
责编:王玉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