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情包——社交文化的另类假面
2017-06-20 来源:党委学生工作部(处)、武装部 作者:王玉婕 责编: 浏览:5
  《表情包生存法则》中有这样一句话:“表情包比表情多了一个字,却标志着两个时代。”毋庸置疑,互联网时代高频率的“新陈代谢”为社交文化间接衍生出了一种新型交流方式——表情包交流。


  追踪溯源至1982年,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斯科特·法尔曼教授在电子公告板上,第一次输入了这样一串ASCII字符:“:-)”。横过来看,像两只眼睛一个鼻子一张嘴,构成了一张笑脸,他不知道,他的简单一转把死板的标点符号人格化了,以后会在网络社交中掀起多大的惊涛骇浪。“这是我送给世界的小礼物。”法尔曼讲授如是说。


 
  表情包常以时下流行的语录、动漫、影视、明星为素材,再配上简短、幽默的文字和鲜明的色彩制作成静态或动态图片,用以在聊天中表达特定的情感。从最开始的标点符号发展成在日本流行的颜文字,接着苹果手机给用户带来了emoji表情。随着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的普及,表情包凭着碎片化、戏谑化、热点化的优势特征极大地降低了交流成本,成为网络社交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传媒研究学者多丽丝·格雷伯说:“曾经我们一度推崇的借助文字符号传递的抽象意义,已经开始让位于建立在图像传播基础上的现实与感受。”据中国高校传媒联盟调查发现,64%的受访者认为,表情包在聊天中的最大作用是“活跃聊天气氛,表达情绪”,49%的受访者认为表情包能够“弥补文字表达的缺陷,便于对方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意思”。相较于刻板的文字而言,表情包更加简洁明了、生动形象,能更好地打破交流时的尴尬冷场,拉近屏幕前两者的距离,成为我们社交沟通的“润滑剂”。


  表情包素材来源广、制作门槛低、使用费用低等特点也加速了“表情包文化”的发展。赫伯特·西蒙在对当今经济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时曾指出:“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这种观点被形象地描述为“注意力经济”。而表情包也属于“注意力经济”,抓热点、迎时事,迎合快节奏生活。表情包文化固然为互联网时代发展中的一种自然的文化现象,可是“快速发展”的文化假面背后很可能就是浅薄和虚弱。一味地在网络上追求喧嚣狂欢,把交流碰撞的精神愉悦感交付给“斗图”,一张张表情包发出去,最真实的感情却仍被阻隔在屏幕外,不能直击人心。这种直白的交流方式不会让我们感到精神的充实和满足,只会让我们越来越怅然若失。

  表情包给予我们交流的便利,可是我们必须要对此保有警惕心,缺乏深刻的思考和对社会、时代的洞见,浅薄的图像交流无法走远。真正值得我们守护的,是那个用语言文字认真交流、踏实生活的过去。表情包可以成为交流的“润滑剂”、辅助品,却不能喧宾夺主,成为交流本身。


  表情包文化是一个没有阶级原罪的乌托邦,在这里任何人都能在表情包的面具背后释放最真实的情绪。这张表情包面具给予了我们社交的安全感,但是只有撕碎这个面具,我们才能得到最真实的社交生活体验。

责编:曹书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