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的朋友圈
2017-06-01
来源:党委学生工作部(处)、武装部
作者:王玉婕
责编:
浏览:3次
比尔·盖茨曾说:“网络正在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毋庸置疑的是网络拨快了人类社交运行的齿轮,从前的鱼传素尺、车马劳途,跋涉千里半载“还来就菊花”的绵绵情意都被网络按下了“快捷键”。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朋友圈,即现实生活朋友圈与网络虚拟社交朋友圈。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以微信、QQ为主的虚拟社交平台开始慢慢“入侵”大众的社交生活。据微信官方数据统计,“微信及WeChat月活跃账户达8.89亿,94%成微信用户每天都会使用微信,半数用户每天使用微信超过1小时,60%以上用户每天打开10次”。不知什么时候,我们总是习惯性地拿起手机,打开微信、QQ,期待有人给自己点赞、评论,总是忍不住去窥探“好友”们发布的生活状态,我们一遍遍地“刷”着朋友圈,却越刷越空虚。
就像是一场无聊乏味的死循环,朋友圈越空虚越刷,越刷越空虚。
到底是什么“谋杀”了我们的社交乐趣呢?归根结底,还是在网络社交的“泛化虚拟”上。微信和朋友圈最开始只是关系亲密者的互动平台,因为便捷,很快便淹没在更广泛的人际关系当中。从“留个电话号码”到“加个微信好友”,我们的社交圈看似越来越大,实则越来越困囿于一方窄小的屏幕。朋友圈让“好友”们相互了解,看似便利了我们的日常社交,可是由“点赞”堆砌成的交际之桥却是经不起现实风浪的拍打的。朋友圈创造了虚假亲密感,“白头如新”成为了普遍的交友状态。可是,重要的、有意义的事情,总是发生在屏幕之外。
我们可以发现,造成朋友圈“寂寞”的原因,除了“虚”,还有“假”。
朋友圈不是一个人生活社交的复制品,而是其拓展衍生品,甚至是夸张虚假品。“我们在网上看到的是一个人的扩展版本。”诺丁汉特伦特大学博士Sarah Buglass如是说。打开朋友圈,“好友”们都在“晒”,晒旅行,晒美食,晒成绩,晒豪车,晒奢侈品······晒着自己所谓的“幸福生活”,可是这些幸福都是真的吗?
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提出了“剧场”概念,即“人生就是一出戏,社会是一个大舞台,社会成员作为表演者都渴望自己能够在观众面前塑造能被人接受的形象,所以每一个人都在社会生活的舞台上竭力表演。在人际互动中,不管个人具体目标是什么,他的兴趣始终是控制他人的行为,特别是控制他人对他的反应。”朋友圈的“假”来自于大众对现代焦虑生活的潜意识下的告慰。即使现实生活一团糟,可是在虚拟社交的屏幕前依旧可以晒幸福。就像美图软件对图片的处理一样,我们也在不断修饰处理真实的心理和情绪。可就像是被处理过的美图,展示了美,却隔离了真实。朋友圈里的各种“晒”更像是一场关于“假”的比拼,输掉的是真实的社交与真挚的情谊。所以,朋友圈里的我们越来越寂寞。
也许只有回归到真实的社交生活,把目光从那块小屏幕上转移到朋友的脸上,把虚假的点赞变成一次握手、一个拥抱,不再是坐在朋友圈外窥探“好友”们的生活,而是在现实社交中和他们一起创造书写真实的生活,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寂寞。
否则,我们逃的了“朋友圈”,却逃不了寂寞。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朋友圈,即现实生活朋友圈与网络虚拟社交朋友圈。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以微信、QQ为主的虚拟社交平台开始慢慢“入侵”大众的社交生活。据微信官方数据统计,“微信及WeChat月活跃账户达8.89亿,94%成微信用户每天都会使用微信,半数用户每天使用微信超过1小时,60%以上用户每天打开10次”。不知什么时候,我们总是习惯性地拿起手机,打开微信、QQ,期待有人给自己点赞、评论,总是忍不住去窥探“好友”们发布的生活状态,我们一遍遍地“刷”着朋友圈,却越刷越空虚。
就像是一场无聊乏味的死循环,朋友圈越空虚越刷,越刷越空虚。

我们可以发现,造成朋友圈“寂寞”的原因,除了“虚”,还有“假”。
朋友圈不是一个人生活社交的复制品,而是其拓展衍生品,甚至是夸张虚假品。“我们在网上看到的是一个人的扩展版本。”诺丁汉特伦特大学博士Sarah Buglass如是说。打开朋友圈,“好友”们都在“晒”,晒旅行,晒美食,晒成绩,晒豪车,晒奢侈品······晒着自己所谓的“幸福生活”,可是这些幸福都是真的吗?

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提出了“剧场”概念,即“人生就是一出戏,社会是一个大舞台,社会成员作为表演者都渴望自己能够在观众面前塑造能被人接受的形象,所以每一个人都在社会生活的舞台上竭力表演。在人际互动中,不管个人具体目标是什么,他的兴趣始终是控制他人的行为,特别是控制他人对他的反应。”朋友圈的“假”来自于大众对现代焦虑生活的潜意识下的告慰。即使现实生活一团糟,可是在虚拟社交的屏幕前依旧可以晒幸福。就像美图软件对图片的处理一样,我们也在不断修饰处理真实的心理和情绪。可就像是被处理过的美图,展示了美,却隔离了真实。朋友圈里的各种“晒”更像是一场关于“假”的比拼,输掉的是真实的社交与真挚的情谊。所以,朋友圈里的我们越来越寂寞。

也许只有回归到真实的社交生活,把目光从那块小屏幕上转移到朋友的脸上,把虚假的点赞变成一次握手、一个拥抱,不再是坐在朋友圈外窥探“好友”们的生活,而是在现实社交中和他们一起创造书写真实的生活,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寂寞。
否则,我们逃的了“朋友圈”,却逃不了寂寞。
责编:王玉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