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同性婚姻合法化,是整个社会的”揭竿而起”
2017-05-26 来源:党委学生工作部(处)、武装部 作者:崔鹏志 责编: 浏览:7

  5月24日下午四时,随着台湾立法院法场外围观群众的一阵欢呼,台湾正式成为了亚洲第一个同性婚姻合法化地区。此次大法官释宪,声称台湾政府《民法》中禁止同性婚姻的规定违反《宪法》,将进行相关法律修订及制定,进一步维护同性婚姻合法化。

  到这条新闻出现,全球也只有仅仅20个地区承认同性婚姻,而现在,这个数字便成了21。在幅员辽阔的亚洲版图上,彩虹旗首次冉冉升起,在神州大地上站住脚跟,飘扬在台湾海峡前焕然一新的空气中。

  历史上经受过多国文化潮流熏陶的台湾呈现在世人面前的经常是一种“走在时代前沿”的开放印象,更何况早在上世纪90年代,台湾便系统性地引入西方性别理论,使涉及同性恋题材的书籍、影视作品层出不穷。在大部分人看来,台湾开放同性婚姻似乎是“大势所趋”,是一个观念开放社会理所当然的演化结果。

  而实际上,距第一次同性结婚观念遭到打击,到如今已有不下三十年。在这期间,不断有个人、“LGBT”团体、知名作家、明星等向陈腐观念开炮,促进法制关于这方面的完善。与轻描淡写、光鲜亮丽的结果恰恰相反,此次释宪成功的背后是一个不断探索与斗争的艰难过程。

  3月24日,司法院大法官首次同意与宪法法庭前进行言辞辩论,一位名叫祁家威的老人在庭上慷慨陈词道:“我等这一天等了41天6个月24天。”正是这位老人,促成了此次对宪法的阐释。

  1986年,祁家威向地方法院与立法院提出同性伴侣的结婚申请,被以“违反社会善良风俗”之由连续拒绝。之后他又在1994年、2001年、2013年屡次提出结婚申请被拒,2015年再次提出释宪到今年2月,法庭决定于三月份公开辩论随即演变为此次释宪。

  有人将祁家威的个人斗争的开始看作是台湾同性婚姻法制化的讨论和运动的起点,而真正推动整个运动进程的,是无数人的付出。

  2000年,屏东国中少年叶永鋕因为阴性气质被同学霸凌,后发现在学校厕所突然死亡,令台湾社会哗然。该事件推动了2004年《性别平等教育法》在台湾中小学的实施。2015年,参加总统竞选的蔡英文公开发声力挺LGBT群体,她所领导的民主进步党基本上支持同性恋权益,并在立法院占有多数席位。蔡英文上台后,婚姻平权法案的修法再次启动。2016年年底,司法法制委员会审查《民法亲属编修正草案》,拟新增「同性或异性之婚姻当事人,平等适用夫妻权利义务之规定」的条文,保障同性婚姻权益。

  当越来越多的台湾LGBT群体组织和他们的支持者走上街头为平权奔走,每年台湾的年度同志游行规模为亚洲最大,这场捍卫婚姻自由的战争也从一个人的斗争逐渐演变成了几十万人的长跑。

  身为同志并一直为同性群体发生的蔡康永表示等待这一刻已经很久:“怀抱着乐观的想像,觉得事情会往更开放的方向去走,这件事实在是众多争议的其中一个真的没什么好争议的事。”

  这并不仅仅是蔡康永、祁家威们的胜利,不仅仅是“LGBT”团体的胜利,不仅仅是被歧视的同性恋少数派的胜利,更是整个社会的“揭竿而起”。
 

  1984年前后,战后台湾社会曾千疮百孔,体制固化而陈腐,人民暗中不满却无人发声,各个行业中都充斥着道德低下的落后风气。此时,龙应台受邀为给《中国时报》开辟杂文专栏,向旧体制与人民发出声声质问。这部“野火”烧遍整个台湾,引发全社会对台湾未来发展的思潮。正如勇于与体制斗争的过去的年轻人,那些支持“同性婚姻”的人们仍传承着那簇火焰中为权利、尊严而斗争的不变的自由精神。

  时至今日,中学课堂里还有朗朗读书声在重复着那些话。

  我的梦想是:希望中国的下一代,可以在任何一个晚上,站在任何一个地方,说出心里想说的话而心中没有任何恐惧。我们这一代人所作的种种努力,也不过是寄望我们的下一代将有“免于恐惧的自由”。

责编:格子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