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的“中年危机”
2017-05-06
来源:党委学生工作部(处)、武装部
作者:王玉婕
责编:
浏览:3次
前段时间联合国官方微博发布了一则消息,称联合国对“青年”的定义是年龄介于15岁到24岁之间的群体。此话一出在网络上引来无数吐槽,按此说法,1992年出生的人已经步入中年。年龄身份的转换带来了90后的焦虑,像一颗深水鱼雷,炸醒了还安逸地躲在父母羽翼下的90后们。
其实,社会中对于“青年”的年龄界定始终存在分野。国家近日印发了《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将青年的年龄范围限定为14-35周岁。重新划分青年与中年的界限,但这并没有彻底解决年轻人“叹老”的问题。

“90后的‘中年危机’”看似是一个伪命题,其实是90后没有社会身份安全感的外化,来的太早的“中年危机”清晰地勾勒出90后们内心的焦虑和恐慌,为这一代人提前标好了“衰老”的注脚。新华网曾推出的大型网络调查《90后真已陷入“中年危机”?》,近六成网友不认为90后算中年人,但同意90后遭遇“中年危机”这个说法。
90后的“中年危机”并不是指中年人普遍的的谢顶、大肚腩的外貌危机更多的是指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和社会中潜在的不可控的人生风险,缺乏足够的能力和安全感进行抵御斗争,而产生的焦虑、恐慌、迷茫、压抑的情绪。“中年危机”就像是一种顽固而凶狠的病毒,隐蔽而迅疾地在90后中蔓延,成为一场无可避免的时代病。
调查表明,收入少、价值观缺失、工作压力大是引发90后“中年危机”感的前三大因素。就社会因素而言,90后前有计划生育,后有二胎政策,在两者之间的他们多是独生子女,普遍处在一种尴尬的家庭社会关系中。90后们身上担负着沉重的养老负担和社会责任,这让一些90后们产生畏缩心理。朋友圈中流行的“我还是个宝宝”,莫不是90后们“巨婴意识”的体现,其中或多或少的含有对于自己“中年人”身份的自嘲。
90后们处于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期,信息交换、知识吸收愈发便捷快速,社会接纳的年龄限制被放宽。孔子恪守的“三十而立”不再是规常,十几岁做主播年入百万的新闻也不鲜见,90后们的年轻不再是唯一优势,00后们在快速崛起,90后们一次次被挤到出局的危机边缘,面临着强烈的失去社会舞台中心的危机感。信息爆炸、高速发达的网络媒体将成功的少数展现在人们面前,快节奏的生活也让年轻人们失去了父辈们踏实肯干的品性,有的人选择啃老,有的人选择一夜暴富。很多90后们渴望在短时间内获得财富和名声,走上所谓的“人生巅峰”,当这种急功近利没有被满足时,焦虑和挫败感随之而来,让90后们愈加“衰老”。
“中年危机”更像是90后们精神上的一种疲软和虚弱,是一场无法避免的精神困境。
90后的大学生们摆脱了高中三年的木偶似的受教育模式,进入大学校园,有的人找到自己方向,勇敢拼搏,有的人却无所事事,背离了激情和青春,暮气沉沉,就像一个中年人。
希腊哲学家西塞罗曾说:“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们摆脱现实的奴役,而现在的年轻人正竭力做着相反的努力——为了适应现实而改变自己。”可怕的是,两千多年前的话放在当今社会仍然适用。90后要想摆脱“中年危机”,首先要做的就是拒绝成为庸常生活的奴隶。现实摆在我们面前的,不再是既定的经验和命运,自我发现、自主抉择的使命,肩负在每个人身上。
破解90后“中年危机”问题,还需要通过树立90后正确的心理认知来更正,摆正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担负的角色,拒绝做社会的“巨婴”和“蠹虫”,用年轻的心态去处理危机、面对问题。只有这样,90后的“中年危机”才能转换成“青年机遇”,90后们才能站在时代的前沿做弄潮儿。
一如鲁迅先生在《热风》里的一段话:生命的路是进步的,总是沿着无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什么都阻止他不得。无论什么悲惨来袭击社会,人类的“渴仰完全”的潜力,总是踏了这些铁蒺藜向前进。”
其实,社会中对于“青年”的年龄界定始终存在分野。国家近日印发了《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将青年的年龄范围限定为14-35周岁。重新划分青年与中年的界限,但这并没有彻底解决年轻人“叹老”的问题。

90后的“中年危机”并不是指中年人普遍的的谢顶、大肚腩的外貌危机更多的是指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和社会中潜在的不可控的人生风险,缺乏足够的能力和安全感进行抵御斗争,而产生的焦虑、恐慌、迷茫、压抑的情绪。“中年危机”就像是一种顽固而凶狠的病毒,隐蔽而迅疾地在90后中蔓延,成为一场无可避免的时代病。
调查表明,收入少、价值观缺失、工作压力大是引发90后“中年危机”感的前三大因素。就社会因素而言,90后前有计划生育,后有二胎政策,在两者之间的他们多是独生子女,普遍处在一种尴尬的家庭社会关系中。90后们身上担负着沉重的养老负担和社会责任,这让一些90后们产生畏缩心理。朋友圈中流行的“我还是个宝宝”,莫不是90后们“巨婴意识”的体现,其中或多或少的含有对于自己“中年人”身份的自嘲。
90后们处于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期,信息交换、知识吸收愈发便捷快速,社会接纳的年龄限制被放宽。孔子恪守的“三十而立”不再是规常,十几岁做主播年入百万的新闻也不鲜见,90后们的年轻不再是唯一优势,00后们在快速崛起,90后们一次次被挤到出局的危机边缘,面临着强烈的失去社会舞台中心的危机感。信息爆炸、高速发达的网络媒体将成功的少数展现在人们面前,快节奏的生活也让年轻人们失去了父辈们踏实肯干的品性,有的人选择啃老,有的人选择一夜暴富。很多90后们渴望在短时间内获得财富和名声,走上所谓的“人生巅峰”,当这种急功近利没有被满足时,焦虑和挫败感随之而来,让90后们愈加“衰老”。
“中年危机”更像是90后们精神上的一种疲软和虚弱,是一场无法避免的精神困境。
90后的大学生们摆脱了高中三年的木偶似的受教育模式,进入大学校园,有的人找到自己方向,勇敢拼搏,有的人却无所事事,背离了激情和青春,暮气沉沉,就像一个中年人。
希腊哲学家西塞罗曾说:“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们摆脱现实的奴役,而现在的年轻人正竭力做着相反的努力——为了适应现实而改变自己。”可怕的是,两千多年前的话放在当今社会仍然适用。90后要想摆脱“中年危机”,首先要做的就是拒绝成为庸常生活的奴隶。现实摆在我们面前的,不再是既定的经验和命运,自我发现、自主抉择的使命,肩负在每个人身上。
破解90后“中年危机”问题,还需要通过树立90后正确的心理认知来更正,摆正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担负的角色,拒绝做社会的“巨婴”和“蠹虫”,用年轻的心态去处理危机、面对问题。只有这样,90后的“中年危机”才能转换成“青年机遇”,90后们才能站在时代的前沿做弄潮儿。
一如鲁迅先生在《热风》里的一段话:生命的路是进步的,总是沿着无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什么都阻止他不得。无论什么悲惨来袭击社会,人类的“渴仰完全”的潜力,总是踏了这些铁蒺藜向前进。”
责编:格子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