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绑架,以道德为砝码,要挟个人或众人不得不做某些事情。这是百度百科的答案。其实顾名思义就是在道德的基础之上,用你的标准约束我,让我和你做一样的事。
现如今,人们一直在拒绝道德绑架,可是此类事情却并未停止发生,只是变得更加隐形化。最近一个朋友讲述了她的遭遇:她的朋友一次很不舒服坐公交去医院,舍友在一旁陪伴她,一会一位老人和一个年轻人上车了,刚好站在那个身体不舒服的女生的旁边,等着那个女生给老人让座位,那个年轻人看女生没有让座的想法,就说:“你怎么回事,没看到有老人嘛”,那个女生确实很不舒服,脸色惨白,她的舍友看不下去就和那个年轻人解释,但是年轻人仍不依不挠:“年纪轻轻的站着怎么了”,实际上那个老人看起来年纪并不大,年轻人激烈的言语引起了车内其他人的反感,有人便抱不平说:“你看那个女生人家确实不舒服,你这样是道德绑架啊,年轻就该让座,这是什么道理!”
故事到这里且不说后续是怎么发展的,道德绑架这个词便出现了。在这个事件中很明显的揭示了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年轻就应该体力充沛,就应该让座。其实让座是一种美德,本身是没有任何利益和攻击性的,但被这样一演变好像给老人让座变成了理所应当的行为,不管你是否不舒服,你就必须这样做,这正是道德绑架。没有法律规定年轻人就一定身强体壮,也没有法律规定一定要给老人让座。确实,让不让座确实看出一个人的道德素质,但我们不能用自己的道德标准去约束其他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德评判标准,人们对这样的行为只会产生一种更加抵触的心理。
很多道德绑架的行为屡见不鲜,当你想要操作别人的想法,用自己的道德观念约束别人的行为时,这就是道德绑架的前兆。只不过很多道德绑架的结果不同,如果什么都需要用这样的条条框框来约束,个人怎么进步,社会怎么发展?道德绑架的牢笼永远都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善良有追求的人,善良人心理上过不去,有追求的人物质上过不去,人常常活在道德的约束下无所适从。
前段时间上心理课,老师讲到了弗洛伊德提出了人格的三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一切都按照自己的原则和喜好做事,这是人们无意识的一种内心深层的认识活动;自我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更代表着一种理性和果断,它能够按照原则形式出牌,也懂得如何去限制自己的行为;超我换句话说就是圣人,超乎人本身的想法。超我本身是很好的,但不合理的超我就会演变成对别人的一种干涉和限制,以至于上升到道德绑架的层次,用社会舆论向别人施压,强迫别人做出牺牲个人利益成全集体的行为。
我们任何人都没有能力更没有权利去干涉别人对待不同事物的看法。诚然,社会中确实存在很多违背道德的行为,当人们的认知一致地趋向于正义的一边时,如果这与自己的行为格格不入,我们也应当仔细审视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是否有违道德。当然,我们也同样有权利和道德绑架说“不”。
责编:曹书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