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受欢迎的”妇女节
2017-03-07 来源:党委学生工作部(处)、武装部 作者:王玉婕 责编: 浏览:19
  60年前3月8日的美国纽约,一群服装和纺织女工举行了一次抗议,反对非人道的工作环境和底薪。自此越来越多的女性受到鼓舞,纷纷解下围裙走到大街上要求男女平等,为自己的权利而斗争,处于弱势的女性开始站立起来。3月8日这一天也演变成国际劳动妇女节,以纪念女性地位的提升和男女平等意识的崛起。
 
  “妇女”一词,在最开始象征着女性地位的提高,其背后有着复杂、崇高的意义。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三八”“妇女”这些词汇的内涵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发生了“变质”,变得狭义化、模式化和符号化,成为家庭主妇、中老年女性甚至是弱势女性的代名词,于是越来越多的现代女性拒绝接受“妇女”的称谓,拒绝过“三八妇女节”。在社会某些群体的推动下,她们甚至喊出了“不过妇女节!我们要过女生节!女王节!”的口号。
 
  这些口号的初衷值得肯定,现代女性变得更加自信从容,在社会关系上同男性更加平等,所以她们敢于为自己发声,乐于把自己塑造成充满自信、独立、自由精神的形象。但在另一方面,“不过妇女节”的口号背后我们看到了畸形化的女性主义。而这种“女性主义”与其初衷背道而驰,从中透露出来的是女性对自己社会地位的怀疑与动摇,是对“妇女”称谓背后承担的斗争精神的逃避,与“妇女节”传达出的本质思想相左。
 
  在现代社会,我们不能“放弃”妇女节,但也不能流于形式。不能把它简单形式化为一束康乃馨、一天的假期或无意义的庆祝横幅。我们应该深挖其背后的深刻内涵,同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氛围相协调,继承“妇女”背后的独立、平等思想。这种思想不应局限于职场女性,独立、平等、自由的思想应该渗入社会各阶层、各年龄层的女性当中,其初衷也不是为了把她们塑造成所谓的“女强人”,而是为了鼓励女性去认同真实的自我,拒绝成为任何人的附庸,以自信、平等的态度去享受自己的人生。
 
  在大学校园里,学生们更喜欢“女生节”,一部分原因是“妇女”这个称谓年龄的模糊界定造成了“节日断层”,另一部分原因是年轻女性对自我的认同感更强,更乐于称自己为“女生”“女王”。但当一种流行文化蓬勃发展,又不涉及那么深刻的女性主义时,有些情况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质,对此我们应该清醒头脑,坚定立场。
 
  不论是“妇女节”还是“女生节”,女性自我认同感都在渐渐增强,这值得我们肯定。如何让“不受欢迎的”妇女节重新散发魅力,不仅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宣传,还需要我们所有人的理解和包容。
 

责编:王玉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