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除夕,亲朋好友之间总是习惯发来各式各样的贺年短信抑或几通慰问的电话,在户户张灯结彩与新春爆竹的年味中氤氲着浓浓的亲情友情。而近年来,虽然年关依旧红红火火,贺年电话、短信这个中国人早已习惯的拜年方式却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
据统计,2017年春节假期7天移动互联网流量消费了25901万G,是2016年的2倍。全国移动短信发送量116亿条,同比下降16.9%;移动电话去话通话时长累计完成647亿分钟,同比下降11.8%。除夕当日,短信发送量31.9亿条,下降幅度达32.8%。相比往年短信与电话拜年方式占主导位置的局面,今年大部分人转向网络拜年,其中微信音视频通话、网络红包等拜年方式深受用户喜爱。
拜年方式的转变给通讯商带来的巨额收益的同时,各大公司运营商做出的各种活动也助长了过年对流量的“依赖”。阿里巴巴旗下支付宝继续延续了去年“集五福”的活动,腾讯官方也在QQ上推出了各式抢红包活动,据腾讯官方数据显示,2017年除夕当天,微信红包收发总量达142亿个,比2016年除夕的80.8亿个增长75.7%。
互联网时代对中国传统年文化的影响不仅如此,除了改变传统新年的传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冲击了阖家团圆、包饺子、放炮竹等各种传统文化,使得越来越多的网友在网上发出批判的声音。“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在你眼前,你却在玩手机。”在各种游戏、通讯软件发起的“新年活动”面前,这句话的无奈之处被放到了最大。除夕夜来临之际,各种手机app发起的活动使得年轻人专注于“抢红包”、“办任务”,这些原意为附和新年欢快气氛而生的活动转眼之间已经成为了年味愈发淡薄的帮凶。
“年味越来越淡了。”这句话虽听来酸楚,一股脑地全赖在互联网身上也不是解决之道。归根究底,互联网等科技手段终究不过是时代进步的工具,正确运用网络的力量也未尝不能为新年“画龙点睛”。当互联网所带来的现代娱乐与中国百年来传统文化滋润而生的传统娱乐发生冲突,互联网首当其冲,被娱乐当为挡箭牌。
而实际上,矛盾冲突来源于飞速发展的现代文明对中国文化“根”的冲击。当年味被网络绑架,我们需要做的并不是摒弃这种方式,而是学会如何有限制地运用网络;当年味充斥着现代文明的气味,我们需要的不是回归原始与怀旧,而是胸怀传统砥砺前行。旧的时代终究会被忘记,而新的时代里,“年”这头五颜六色的怪物,不是被爆竹与大红的对联吓退,而是身处科技时代洪流中人人不变的对新年的期盼与祝福。
互联网时代的中国年,除了关心你的流量,也别忘了关心新年里浓浓的中国情。
责编:格子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