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私人空间?公共空间?
2016-12-10 来源:党委学生工作部(处)、武装部 作者:张瑞珺 责编: 浏览:14
  时代的脚步在前进,科技水平的发展速度已经不是我们可以想象的。在古代,信息只有通过信笺传达,而一封信有时会在路途中滞留一年之久,如果有什么重要事情,恐怕也来不及。而今都可以通过一条短信,一通电话来告知。信息现在的传播速度的如此之快,但我们该不该将我们的生活全都装进手机?装进微信朋友圈呢?

  正如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的:“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人的生命像芦苇一样脆弱,宇宙间任何东西都能致人于死地。即便如此,人依然比宇宙间任何东西都要高贵,因为人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我们不是手机的“奴隶”,我们有思想,能够自己判断是非对错,那么我们做事就该“三思而后行”。

  2015年9月19日,刚考入人大历史系2015级硕士的郝相赫,在人大图书馆读到李凭的《北魏平城时代》,“对李凭分析政治史的思路非常钦佩”,故在微信朋友圈发了赞颂该书的一条读后感。郝相赫写到,“李凭先生的书年轻时对北魏史料掌握得不熟悉因而没读懂,今天再重读才读出味道来。我曾嘲笑田教授一代宗师,门下却不是庸才(阎步克,韩sf之流),就是不愿意当黄种人的汉奸。直到读了李凭先生的书,这个观点再也不成立了。可惜如此英俊却南下澳门了,真有衣冠南渡之感。”
 

   这条朋友圈的言论,在中午时分,被其导师孙家洲看到,并对“郝相赫对阎步克先生韩树峰先生无端嘲讽”,感到“极为震怒”。当即孙家洲发出公开评论,“怒斥狂徒”。但他的评论,“无法显示”。最终孙家洲在网上发文断绝与郝相赫的师生关系。

   在郝相赫看来,微信“朋友圈”仅仅是私人的空间,微信好友都是亲人、朋友、同学,它是一个内部空间,自己在私人空间里发表一些无心的言论是可以理解的。但就是这样无心的言论被放大看待,引发广大网友的争议。

  如今很多人都过于依赖手机等电子设备,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发了说说,发个朋友圈,人们开始“机械的”点赞,我们成为了手机的“奴仆”。我们认为所谓的朋友圈就和一个树洞一样,什么事情都可以发朋友圈。但殊不知自己不经意发表的一番言论会被某一个有心人利用,或将其大做文章,那样的朋友圈已经不再是自己的死人空间了。它一旦出现在大众的眼中,供人查看和评论,便不再是单纯的一番话语。

  换种角度思考,我们可以说其是“私人空间”,也可以说其是“公共空间”。若是“私人空间”,那我们权当是它的自己放松心情的港湾,在亲人或朋友面前吐露个人情感以释放内心的压抑。但就“公共空间”来说,既然我们已经发表了言论,就是让人们看到我们的观点,它是开放的,我们并没有对外封闭,从这一点来看,他又像是公共的。

  私人和公共的争论一直存在,与其让这些事情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何不克制自身的行为和言论?我们本可以不用事事都发朋友圈,为何要让自己处于风口浪尖上?在此,我们是该反思一下自己。英国作家斯蒂文生说过:“只有知道了通往今天的路,我们才能清楚而明智地规划未来。”我们要做明智的人,做明智的事,不要让自己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议论的焦点。

责编:格子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