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网贷——潮流下的圈套?
2016-12-05
来源:党委学生工作部(处)、武装部
作者:盖奕洁
责编:
浏览:4次
提到“校园网贷”大致可以分为两种观点,一种观点可以看到:抵制。抵制校园网贷的人大多数其实是没有真实与这一活动发生直接关系的,而是通过他人的说法来确定自己的观点:校园网贷有害,会侵蚀贷款者的内心,最后造成无法还债或者是成为贷款者的传播、利用工具,害人害己。另一种观点则是不以为然地支持。支持校园网贷的人大多数是已经介入这一活动并看到利益的人,又或者是校园网贷的创建人。
校园网贷,这样一种游走在法律和道德边缘的灰色地带的创新型事物,从2013年开始爆发,到2014年的野蛮生长,再到2015年的资本大鳄进驻。看似曲高和寡的校园,早已不能独立于金融圈之外。从互联网金融中脱胎而出的校园网贷,自出生起就被标榜成创新型事物。不成熟、不完善成为了创新型事物需要被保护的一种冠冕堂皇的理由,但是,未来真的需要这么多创新事物不可吗?染指校园的互联网金融真如所标榜的那样,“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吗?
从网络搜索“大学生贷款”关键词,便会出现近百家面向大学生贷款的平台,大致包括分期购物平台、单纯的P2P贷款平台,以及阿里、京东、苏宁等传统电商平台。而这些平台的运作也很简单:利用噱头吸引大学生,在贷款前期给予可以看的到的好处,在中期通过流程迷惑参与者发展对外合伙人,在后期给参与者施加压力,或者让参与者发展更多的合伙人以保障他的资金可以继续流动,信息不被外泄,或者直接对外公布参与者的信息达到恐吓目的。
从校园网贷自身来说,它属于盈利机构。通过回拢借出去的资金来发展自身。可以说是你情我愿的事情。有人选择,解决了自己当下的资金短缺问题,然后在一段时间之后对此前所做的选择进行偿还。无可厚非。但是校园网贷作为一个创新型事物,它在发展开始就会法律不完善的情况出现,由于校园网络借贷业务准入门槛低,监管相对滞后,导致出现了大量虚假宣传、变相发放高利贷、暴力催收等违法违规现象。法律层面的不完善造成了校园网贷的恶相丛生,让这一名词成为诈骗、陷进、暴力等词语的代名词。
而各个平台为保证大学生还款,采取的催收手段有的相当暴力,例如被媒体曝光的裸条贷(指借款人以借款人手持身份证的裸体照或小视频作为担保,一旦逾期未还时,贷款人以公开其裸照和与借款人父母联系的手段逼迫借款人还款)。例如通过打爆借款人的电话、发恐吓短信、骚扰借款人的室友、家长、老师的方式催收。甚至以假装律师口吻催收、假装法院涉诉短信、发布人身攻击性的的恐吓信息等方式让你担惊受怕,逼迫你还款。这些江湖套路太深,同学们往往心惊胆战、烦不胜烦,但又无可奈何。
一个巴掌拍不响,校园网贷现在如此混乱的局面,与学生自身也有着脱不开的关系。一部分学生是自控力不强,在看到喜欢的东西没有能力去购买的情况下,便会选择校园网贷来满足自己的渴求,然后一发不可收拾,酿成后患。另一种则是打算通过校园网贷这潭浑水,通过煽动他人,来为自身赚取利益。例如是荔枝台曝光的事件,南京70多名大学生被骗分期贷买手机,最后欠款近百万。他们称是被一位学长拉来,请他们以个人名义在某分期贷网站上买一部手机,帮他们刷单, 并表示将会给他们一些好处费,而且保证会按期帮他们还款,然而还钱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贷款早就逾期不还了,而当初找他们的学长声称自己也是受害人,他也不知道真实情况。这70多名同学报警处理,公安机关说证据不足,仍没有立案,维权更是艰难。
虽然校园网贷有着太多的问题,但是存在即合理。作为企业,追逐合法利益是正当的。缺乏监管情况下,良莠不齐的网贷公司的种种作为对学生社会造成了危害,后来因为管理和规范,大部分“残次品”已经被淘汰,可洗刷后剩下来的部分正规公司却依然背着“校园黑贷”的名头,这是不公平的。在这点上,把网贷本身就要分开来看,一些网贷软件本身初衷就有问题,他们想以此谋求暴利。因此完成网贷门槛极,风控管理无法跟上,对他们信用有问题的客户造成吸引,却也埋下祸根,也是那么多热点新闻出现的原因。而正规的网贷公司,一般是有严格的审核体系,因此筛选出的是信誉好的人群,适度的透支,良好的信誉,也真正可以为大学生带来便利,给公司带来盈利,达到所谓双赢的局面。
所以纵观网贷,也不能一棒子打死,就如同无人监管的孩子犯了错,却只引起了全社会的批评一样,它的监护人没有责任吗?也许亡羊补牢一直是中国传统,网贷已经出现了好几年,而相关管理最近才出现。其实也可以延伸到其他领域,标准和规范,法律的滞后性,导致出一系列问题,思痛才改。如毒跑道,互联网管理,个人信息保护等等。这些都是思考的,不能因为跑道有毒就拆毁全国所有的塑胶操场吧,拆的肯定都只是坏的,网贷也如此,所以不论是网贷公司,大学生,社会公众还是政府,都应该多多思考,而不是逃避自己的问题将所有的责难一并放在校园网贷身上。从本质来说,校园网贷与分期付款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就拿一些西方国家来说,分期付款这种生活方式早已成为生活的常态。但是在它最初的发展中,也必然会存在不合理的情况。
最后,要衡量其利弊首先说它有没有存在的价值。对企业来说,当然可以盈利就有它的价值,但我更想参透的是有没有它的社会价值。会对社会有贡献吗,或者说会刺激经济发展吗,是可以正当存在的吗,能符合目前的社会观念,符合中国传统观念吗?能得到社会的心里认同吗?这些恐怕目前在社会上还很难得到肯定回答。
近期,银监会对“校园贷”整治提出5字方针“停、移、整、教、引”,各地也出台了一系列规定,所以校园网贷在未来到底能否走向正轨,能否达到双赢,还需要时间的考量。
校园网贷,这样一种游走在法律和道德边缘的灰色地带的创新型事物,从2013年开始爆发,到2014年的野蛮生长,再到2015年的资本大鳄进驻。看似曲高和寡的校园,早已不能独立于金融圈之外。从互联网金融中脱胎而出的校园网贷,自出生起就被标榜成创新型事物。不成熟、不完善成为了创新型事物需要被保护的一种冠冕堂皇的理由,但是,未来真的需要这么多创新事物不可吗?染指校园的互联网金融真如所标榜的那样,“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吗?
从网络搜索“大学生贷款”关键词,便会出现近百家面向大学生贷款的平台,大致包括分期购物平台、单纯的P2P贷款平台,以及阿里、京东、苏宁等传统电商平台。而这些平台的运作也很简单:利用噱头吸引大学生,在贷款前期给予可以看的到的好处,在中期通过流程迷惑参与者发展对外合伙人,在后期给参与者施加压力,或者让参与者发展更多的合伙人以保障他的资金可以继续流动,信息不被外泄,或者直接对外公布参与者的信息达到恐吓目的。
从校园网贷自身来说,它属于盈利机构。通过回拢借出去的资金来发展自身。可以说是你情我愿的事情。有人选择,解决了自己当下的资金短缺问题,然后在一段时间之后对此前所做的选择进行偿还。无可厚非。但是校园网贷作为一个创新型事物,它在发展开始就会法律不完善的情况出现,由于校园网络借贷业务准入门槛低,监管相对滞后,导致出现了大量虚假宣传、变相发放高利贷、暴力催收等违法违规现象。法律层面的不完善造成了校园网贷的恶相丛生,让这一名词成为诈骗、陷进、暴力等词语的代名词。
而各个平台为保证大学生还款,采取的催收手段有的相当暴力,例如被媒体曝光的裸条贷(指借款人以借款人手持身份证的裸体照或小视频作为担保,一旦逾期未还时,贷款人以公开其裸照和与借款人父母联系的手段逼迫借款人还款)。例如通过打爆借款人的电话、发恐吓短信、骚扰借款人的室友、家长、老师的方式催收。甚至以假装律师口吻催收、假装法院涉诉短信、发布人身攻击性的的恐吓信息等方式让你担惊受怕,逼迫你还款。这些江湖套路太深,同学们往往心惊胆战、烦不胜烦,但又无可奈何。
一个巴掌拍不响,校园网贷现在如此混乱的局面,与学生自身也有着脱不开的关系。一部分学生是自控力不强,在看到喜欢的东西没有能力去购买的情况下,便会选择校园网贷来满足自己的渴求,然后一发不可收拾,酿成后患。另一种则是打算通过校园网贷这潭浑水,通过煽动他人,来为自身赚取利益。例如是荔枝台曝光的事件,南京70多名大学生被骗分期贷买手机,最后欠款近百万。他们称是被一位学长拉来,请他们以个人名义在某分期贷网站上买一部手机,帮他们刷单, 并表示将会给他们一些好处费,而且保证会按期帮他们还款,然而还钱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贷款早就逾期不还了,而当初找他们的学长声称自己也是受害人,他也不知道真实情况。这70多名同学报警处理,公安机关说证据不足,仍没有立案,维权更是艰难。
虽然校园网贷有着太多的问题,但是存在即合理。作为企业,追逐合法利益是正当的。缺乏监管情况下,良莠不齐的网贷公司的种种作为对学生社会造成了危害,后来因为管理和规范,大部分“残次品”已经被淘汰,可洗刷后剩下来的部分正规公司却依然背着“校园黑贷”的名头,这是不公平的。在这点上,把网贷本身就要分开来看,一些网贷软件本身初衷就有问题,他们想以此谋求暴利。因此完成网贷门槛极,风控管理无法跟上,对他们信用有问题的客户造成吸引,却也埋下祸根,也是那么多热点新闻出现的原因。而正规的网贷公司,一般是有严格的审核体系,因此筛选出的是信誉好的人群,适度的透支,良好的信誉,也真正可以为大学生带来便利,给公司带来盈利,达到所谓双赢的局面。
所以纵观网贷,也不能一棒子打死,就如同无人监管的孩子犯了错,却只引起了全社会的批评一样,它的监护人没有责任吗?也许亡羊补牢一直是中国传统,网贷已经出现了好几年,而相关管理最近才出现。其实也可以延伸到其他领域,标准和规范,法律的滞后性,导致出一系列问题,思痛才改。如毒跑道,互联网管理,个人信息保护等等。这些都是思考的,不能因为跑道有毒就拆毁全国所有的塑胶操场吧,拆的肯定都只是坏的,网贷也如此,所以不论是网贷公司,大学生,社会公众还是政府,都应该多多思考,而不是逃避自己的问题将所有的责难一并放在校园网贷身上。从本质来说,校园网贷与分期付款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就拿一些西方国家来说,分期付款这种生活方式早已成为生活的常态。但是在它最初的发展中,也必然会存在不合理的情况。
最后,要衡量其利弊首先说它有没有存在的价值。对企业来说,当然可以盈利就有它的价值,但我更想参透的是有没有它的社会价值。会对社会有贡献吗,或者说会刺激经济发展吗,是可以正当存在的吗,能符合目前的社会观念,符合中国传统观念吗?能得到社会的心里认同吗?这些恐怕目前在社会上还很难得到肯定回答。
近期,银监会对“校园贷”整治提出5字方针“停、移、整、教、引”,各地也出台了一系列规定,所以校园网贷在未来到底能否走向正轨,能否达到双赢,还需要时间的考量。
责编:曹书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