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的中国式“丢书大作战”
2016-11-20 来源:党委学生工作部(处)、武装部 作者:王玉婕 责编: 浏览:3
  前段时间,伦敦地铁因为一本被“丢”了的书而火了起来,这是一本玛亚·安杰洛的回忆录《Mom & Me & Mom》。也许你没听说过这本书,但丢书的人你一定知道,那就是《哈利·波特》中赫敏的扮演者艾玛·沃特森。艾玛·沃特森在地铁里“故意”丢了一百本,鼓励人们利用通勤时间读会儿书。


 
  艾玛这一举动迅速掀地铁读书热潮,这股热潮刮到中国以后吸引了黄晓明、徐静蕾、张静初等中国明星的效仿。中国版“丢书大作战”的发起让无数市民投入到寻宝活动中,丢的书都要被“读疯”了,网友纷纷表示:“以后地铁再也不玩手机了,还是好好读书吧!”

  可是,若在这热闹下执一冷眼,我们便会发现人们丢的似乎不只是书。

  “丢书大作战”又一次遭遇到了中国式尴尬。在国内有人质疑这是场作秀,是新世佳赤裸裸的商业营销。当纯粹的阅读掺杂进了不纯粹的利益,变质的难道只有阅读吗?有人为了寻找明星“不小心”丢了的书纷纷涌进地铁站,造成地铁线路的拥挤。不少跟风者故意丢书在地铁,拿起摄像头,测试并记录路人的反应,有侵犯隐私之嫌。有些乘客反应,他们在地铁上发现了被丢的书,但几乎无人拿起来阅读。甚至有网友反映,这些被丢掉的书被当成了“垃圾”,被保洁人员“清理”走了。


 
  为什么在国外风靡一时的“丢书大作战”,在中国会“水土不服”呢?为什么“地铁丢书”会和“冰桶挑战”一样卡在了中国最尴尬的地方?

  首先,我们们会发现艾玛丢书是出于自觉,是为了呼吁人们去多读书,而在中国,这场“知识的传递”被商业化、营销化,变成了一场作秀。没有进行细化和因地制宜地准备,没有从活动内核着手进行推广,只为模仿而进行模仿,只为复制而进行复制。中国式模仿又怎能不成为作秀?中国明星囿于盲目跟风,却忘了考虑外国和中国地铁的客流量差异。在一节节“沙丁鱼罐头”里,谁还会有闲情逸致去读书呢?黄晓明们在地铁“丢”了很多大部头——《百年孤独》《我的名字叫红》《守望孤独》,初听觉得高大上,可偏严肃类的文学作品在嘈杂的地铁环境中如何能引起读者共鸣?这样的阅读到底是享受还是受难?

  其次,我们发现受众的焦点并不在书本身,他们更在意的是书上的明星签名。比起拿起被“丢”的书静静阅读,他们更乐于拍张照片发到朋友圈默默地数着浏览量和点赞数。当阅读被形式化,我们遗失的不是一本本书,而是对待知识的虔诚之心。

  “丢书大作战”尴尬现实的背后,是社会阅读土壤薄弱的痛点,是大众阅读的暗疾。中国国民年人均阅读图书4.5本,而美国是50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韩国11本。一次包含着噱头的“地铁大作战”是无法让“全民阅读”成为一种社会素养。一味模仿,不能带来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相反,可能会成为一场闹剧。

  只有让阅读真正成为全民的事、全社会的事,“地铁大作战”才能产生涟漪效应成为一场真正的知识大作战。

责编:格子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