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爱生命,拒绝校园暴力
2016-10-31 来源:党委学生工作部(处)、武装部 作者:郝风娟 责编: 浏览:10
  近日,有媒体曝出,5月16日晚11点左右,成都双流区四川省旅游学校一名16岁男孩与同学在晚自习期间发生口角,进而双方在寝室内再次发生争执,其间,被同班同学张某持刀刺中胸部,当场死亡。当地警方表示,目前,张某已被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这不是电影情节,而是近几个月来真实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校园暴力已经成为青少年暴力犯罪现状的一个缩影。校园,本该是一方净土、知识的殿堂,然而,近些年来,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有老师殴打学生的,也有学生殴打老师的,甚至还有校外人士进校园勒索学生等等,这都给宁静的校园蒙上了一层阴暗色彩。原本用纯真、美好来形容的花季少年,却越来越多的与暴力、行凶、杀人等词联系了起来,更可怕的是,他们竟然对自己暴力行为的不以为然和对犯罪行为的麻木,这折射了现代社会对青少年究竟是怎样的教育。
  校园暴力是反映学校教育和管理水平的一面镜子,由于学校为了追求高分而忽视了成绩差的孩子,越来越多的孩子在校园里面受到歧视,从而缺乏了是非、荣辱、善恶观念,缺乏对生命的敬爱与尊重,容易走上极端,引发报复学校、报复社会、引起悲剧的发生,所以究其原因还是学校教育的缺失、教育观念的偏颇、校园安全的不到位,校园暴力的存在表明当前教育还没有彻底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王加绵认为,每个人都渴望被关注、被接纳,应试教育却使一部分学生成了被淘汰者。于是他们就用暴力来报复老师和同学,以这种“特殊方式”来获取老师的关注与同学的“承认”。
  对于校园暴力,学校、老师、家庭、治安、网络等各个方面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对此,我们应该有冷静全面的认识,关注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最终的解决是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当然青少年自身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暴力事件发生在校园,这无疑会对青少年学生产生不良影响。若是对青少年不加以教育、引导,会很容易在他们的心底埋下仇恨的种子,对他们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或多或少产生一定的影响,他们随时都有可能遭到私心杂念和外界诱惑的摧残。以暴制暴的害人方式不浅,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们不仅需要学校教育,更需要家庭教育,如果父母能够耐心教导自己的孩子,让自己的孩子变得更加强大,作为监护人可能没办法时时陪伴在自己孩子身边。所以家长也需要做一些前期准备工作,教会孩子怎样面对这些事情,遇到这样事情应该如何保护好自己等等。
  当然,面对校园暴力,最最重要的还是需要青少年自己去应对。那么青少年应如何预防校园暴力呢?首先,他们需要与同学保持良好关系;其次,不单独外出,上下学尽可能结伴而行;最后,还是需要他们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只有他们能真正意识到这其中的危害,并针对性的学会保护自己,校园暴力才能被有效的遏制。
  校园暴力频发,不仅伤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也冲击社会道德底线。教育部需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坚决遏制漠视人的尊严与生命的行为,才能让我们的子孙后代生活在一片和谐的阳光下。

责编:曹书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