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早些年代四大名著被翻拍成电视剧后,陆续其他版本也层出不穷,而后接二连三的其他小说如雨后春笋般被翻拍成电视剧或者电影。作为文化物质传播的载体,书本、电视剧、电影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一部穿越小说的流行就带动了穿越剧的发展,一部古装大戏的风靡也促进了古代小说的盛行。
原著的迷人魅力
一个喜欢看书的人可能会更倾向于看原著小说,这与书本本身有很大的关系。翻开书页,阵阵墨香扑鼻而来,令人心旷神怡。看书要求注意力高度集中,否则很难领悟其中的奥妙,即便是通俗易懂的小说也会显得晦涩无力。它不像看电视剧那样简单,因为那对演员本身的要求很大,因而当观众看电视剧的时候很容易通过演员的表现理解小说的精彩之处,但是看原著小说则不同。它把电视剧中对演员的极高要求转移到了读者身上,所以说如果一个人看原著仅仅是消磨时光的话,读一遍即可,而且是粗读就可明白大体的内容,但要想深刻领悟作者的思想和要表达的观点的话,读一遍显然是不可能的,即使精读一遍也很勉强。所以古人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的遍数越多,领悟就越高,理解的就越透彻。
原著中所描写的任务、环境、神态等等都是通过文字来刻画的,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会有自己的思考,根据个人阅历不同在他们脑中浮现出的场景就不同,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小说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外篇》中:“饰小说以干县令,其於大达矣!”这里的小说是指卑微琐屑的言谈,属於贬义词。回首中国历史,最早的一部小说是东晋干宝写的神话小说《搜神记》,而后随着唐传奇的兴起,标志着中国古代短篇文言小说趋于成熟。至明清时期发展到顶峰成为当时的主流文学体裁。原著小说有悠久的发展史,中国的小说在世界上也名列前茅,但电视剧却恰恰相反。世界上第一部电视剧《花言巧语的人》诞生于1930年,而中国到了1958年才有了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可见这种艺术形式远不及原著成熟,这也是小说吸引人的原因之一。
电视剧的吸睛亮点
曾经电视剧86版《西游记》受到中外广大观众的欢迎,那个时候设备不及现在精良,工具等外在的物质条件也很落后,但是演员的演技却很高超,将原著中的人物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化妆师的化妆技术也是令人叹服,同一个人仅因装扮不同而判若两人。演员阵容庞大,规模也很大,加之剧情复杂——唐僧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方能取得真经,所以拍戏时间也很长。他们中有的人一生中只演过这么一部戏中的一个角色,却能演得惟妙惟肖,也是很值得敬重的。
去年暑假,一部《花千骨》吸引了无数宅男少女们的心,早在2008年果果的这部小说就开始连载,全书完结后出版了三次,经过六七年后的沉淀积累了大量的粉丝,后来经过各大视频播放软件及卫视的宣传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霸屏。记者采访赵丽颖的时候她曾说自己为了在拍戏时能够与原著中的花千骨融合,读了很多遍原著才达到理想效果,再加上她本身的特点,难怪果果说她是花千骨的不二人选。但是假期的时候更新的很慢,要隔数天才能更新一集,着急的人为了了解后面的情况就选择读原著。而读过原著的人会发现原著似乎比电视剧更有吸引力。因为原著中很多内容在电视剧中都被省略了,包括最后的大结局。事实上电视剧的结局并非原著的结局,在那之后还有花千骨重生后的一系列故事,这些在电视剧中被提前终止了。后来的《琅琊榜》也有很多内容被删改,但并没有影响到它本身的精髓。在知乎中曾有人分析的很到位:《平凡的世界》很多观众都不喜欢旁白,但是没有旁白,很多观众没看过原著无法深刻理解角色的心理活动等;《何以笙箫默》,很多观众反映唐嫣只会低头,没办法,原著就是低头表达赵墨笙自卑心理。
我心之所向——原著小说
可能有的人并不喜欢看原著小说,因为太费脑力,但我觉得这样在自己的脑子里印象会更深刻一些,在阅读的过程中有利于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可以边想象边思考,所以才会有自己的见解和领悟。看电视很简单,无需思考,直接通过画面就能轻易理解,但这样的话观众就会显得很被动。因为观众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演员表演的好坏,若演员演技欠佳那么会影响到作品本身的价值。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有的人热衷于追剧,有的人则喜欢原著,这都因人而异。当然,读原著的时候我比较喜欢读纸质图书,因为它不像其他电子设备那样对人有辐射,而且对视力不好;电子书不是不看,但也只是偶尔阅读,毕竟携带起来比较方便。
责编: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