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存在的意义
2016-02-13
来源:党委学生工作部(处)、武装部
作者:曹书鑫
责编:
浏览:139次
时间的脚步追溯到1983年,当时的春节,没有手机,也没有朋友圈。但一个新兴事物的出现却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它叫做“春节联欢晚会”。当时的春晚并没有什么华丽的舞台,也没有艳丽的装束。然而它一经出现,竟然给了全国观众眼前一亮之感,人们对此津津乐道。
从1983年第一届春晚至今,技术进步了,设备更新了,舞台换了又换,可春晚在所有中国人的心中已经根深蒂固。虽说人们的观念与品味已经发生了不少改变,从之前的“看”春晚,变成了如今的“侃”春晚,从之前的“谈”春晚成了如今的“叹”春晚。但这妙趣横生的晚会一直是春节假期全国人民万众期待的一道年夜大餐。
在人们期盼的目光中,2016年如期上演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却是瑕瑜互见。许多老百姓说,今年的春晚整个就是一场超长时间的“新闻联播”,总是在讲政治,一丝笑点都找不到,还大量地引用过气的网络语言,现场观众简直是在强颜欢笑。而一些学者却说这次晚会很好地诠释了党的建设,紧抓“十三五”开局之年这一契机,歌颂祖国蓝图,畅想美好明天。当然,学者们的这一番话却无法让老百姓们买账,双方争论不休。
在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下,人们需要一个契机来娱乐、放松,因此人们对春晚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其的抨击也愈演愈烈,尽管有些言辞不够客观。但是晚会的主题是娱乐,缺乏笑点、空谈政治的晚会叫做座谈会,这一点是不可置否的。晚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放松,为了消遣。一家人聚在一起,看看春晚,包包饺子,享受合家团圆的美妙时光,不失为春节的一种美好寓意。如果春晚只是一场政治宣扬政治的座谈会,它也就失去了作为晚会本身的意义。老百姓关注的是晚会的笑料、晚会的效果。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将春节联欢晚会当作吐槽的焦点所在。
然而我们必须明白,央视举办春晚的意义不仅仅从此出发,也不会仅仅止步于此。它所传递的正能量是可以被无限地放大的。这几天,在纽约时报广场等欧美著名商业街的LED屏幕上,正在滚动播出关于中国年的介绍,吸引无数海外华人华侨,以及欧美不同地域文化下的人群驻足观看。春节联欢晚会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自然会在西方文化渲染下的不同国家反复播放。当经典的孔雀舞与美国现代街舞发生碰撞,当93阅兵的宣传视频在华侨心中引起共鸣,当中国的繁荣富强通过春晚这一桥梁在LED屏幕的闪烁下告知世界……这是中国的自豪,炎黄子孙的骄傲。作为一种文化输出,春晚所承载的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欢笑,更是一种对中华文化的传播,对中国发展的肯定,它的文化效益已经远远超出了它所给人们带来的欢笑。它在向世界召唤:“这是世界的中国。”
老百姓们的质疑虽无可非议,但也间接显示出了我们只关注晚会的笑料,却忽略了它的现实意义。今年观众的期待又被一盆冷水浇了头,或许只是因为我们看到的是其肤浅的表面,却忽略了它的内涵所在。生活在任何一种体制下的国家,都需要进行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教育。我们作为大学生,也需要多灌输政治思想,唯有此,我们才能不忘根,记得祖先们和一代代领导人为我们奠定的文化基础。
所谓“众口难调”,学者们的分析字字针砭时弊,平民百姓们的吐槽也是民心所向。如何在捧腹的笑料与弘扬中国梦这两个美好而又看似不相干的主题中平衡,或许是春晚导演组下一步的目标。
责编: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