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举行。备受瞩目的500万元大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空缺。该奖项此前在2004年也出现了空缺。有人就问:为什么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屠呦呦,未能获评国家最高科技奖?

首先给大家科普一下国家科技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正式设立于2000年,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主办。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中国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最高等级奖项,每年评审一次,每次授予不超过两名科技成就卓著、社会贡献巨大的个人,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荣誉证书和高额奖金。其流程是:推荐→审查→初评→评审→审定→审核→审批→颁奖。2015年度国家科技奖的推荐在2014年11月初开始,2014年12月15日截止,初评结果在2015年6月就已公布。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确切时间是2015年12月10日,也就是说在最初推荐的时候没有机构等认可她的研究成果,没有人推荐她,自然最后审批的时候就没有屠呦呦的名字,不然获得诺奖的她绝对有资格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
这可能是程序问题,高中学习罗马法的时候老师说过“程序错误必然导致结果错误”,对于这一出乎意料的结果,我觉得一个原因就是流程的问题。试想倘若无需推荐仅凭研究成果来评选这个奖励的话,那最高奖还会空缺吗?更何况屠呦呦及其团队发现的青蒿素确实对人门有巨大的贡献,这是我们无法否认的事实。
也许正是国家很多政策的不完善,才导致了人才的流失。很多高学历的人才毕业后都选择了去国外发展,以至于国内最大的两所大学——北大和清华,都被冠名为“为外国人培育人才”。我们真的要好好审视一下自己,到底哪里出了问题。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假如你是很抢手的高素质人才,你会怎么做?如果你真的一心为国发展,那么你可能会出国深造,然后拒绝国外优厚的条件回国发展,当然这是少数,大多数人选择继续留在国外发展。这不免引出我们为什么而学习的问题。从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学过周恩来的故事,都知道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个时候懵懂的我们还没有真正思考这个问题,但是现在考虑这个问题还不算晚,我们究竟为了什么而读书?“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人人知道,但是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多少呢?性格决定命运,价值观决定选择。如果你努力学习是为了将来有一份高薪的工作或者有一个完美的家庭,那么你的愿望会实现的,但是这样做的话就会导致国家人才资源的流失,倘若更多的人都注重这种物质的享受的话,那只会是中国在世界上进步地越加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这件事一经报道立即引发国人关注,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不少舆论都在为屠呦呦抱不平,由此可见公众的价值取向,但是很多人的矛头直指国家而且言语犀利,还有很多人甚至爆粗口,这样真的好吗?这不禁让我想到了我们的爱国热情。
“钓鱼岛事件”我们的爱国群众对国内的日货任意破坏,当涉及到与国家利益有关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只会空喊口号以表自己的爱国心,一如鲁迅提到的在国外一群留学生围观外国人欺压中国人的影片、国人围观砍头……我们的种种做法只是表面的爱国,然而真的有必要这样吗?你们真的弄清楚事情的原委了吗?你们有想过冲动后的结果是怎样的吗?假如我们可以理性地看待问题,那么很多悲剧就可以避免。
有人说屠呦呦是“三无科学家”,有人说是她只专注于研究而忽视了与他人的交际从而错失这个奖项,也有人说是她的道德和人品问题……我们对她没有深入的了解之前没有资格对她妄加评论,不管那些舆论究竟是否属实,她的贡献是我们有目共睹的,而且接下来可能会有更加重要的影响,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我们看待别人要更多地看到他们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提高自己,然而事实往往相反。很多人只会看到别人的不足以及那些他们的缺点对自己的坏影响,因此这些人就常常抱怨别人对不起自己活着有多委屈,而且很容易骄傲自满,有偏见心理,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就会把责任都推到别人身上。而我们当前的舆论就是这样的,很多人都是跟风,评论的时候也是复制粘贴。在我看来这样的评论不发也罢。
屠呦呦是一个科学家,搞科学研究是她的神圣使命,有了研究成果为国家为人民带来福音就是他们任务的完成,也是他们价值的体现,而奖金或者荣誉证书等物质条件只是大家对这项成果的认可,算是一种精神的慰藉。博士院士等荣誉不应该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而从评论来看太多人关注这个问题。
社会每发生一件事都会暴露很多社会问题,但是我们普通人民不参与国事也没有能力做一些大事,只能通过一己之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决策国家的大事就交给领导人好了,既然选择了他们就应该相信他们会把国家治理地更好,只是时间的问题罢了。
责编: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