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群在人口中占了很大的比例,这个充满青春活力的群体是祖国未来的希望,肩负着社会的荣辱、责任。大学生更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应该由内而外体现出优雅的谈吐与非凡的气质,然而现实中总不乏例外者,在方方面面做出别具一格的举止。
早些时间,“中国式过马路”在网上引发国人的关注。“不管红绿灯,凑一堆就能过马路,他们也拿咱们没办法。”很多人的想法转而变为现实,而盲目跟风直接的后果是让“素质”无处落脚。环顾周围,在理工大也未能逃开这一症结的困扰。不论是在上下课高峰期还是在人烟稀少的偏僻小径,几个人在一起就并排走,宽阔的道路也被堵得水泄不通,加之谈笑嬉戏,后面的轿车、自行车不得不缓速慢行并长按车铃,可这也无济于事。直到周边人的提醒,他们才可能匆忙地往道边靠拢。
经常在路上会听到很多同学的抱怨,“步行究竟是从右边走还是从左边走?” “人肉障碍,犹如刀山般难跨啊!”“哦,好快,差点把我碰倒了”……抱怨声接连不断,随之而来的便是一阵阵不满的发泄。隔壁一宿舍五个人,人手一辆自行车,天天骑车奔赴于3号教学楼与宿舍之间,但是自行车在给大家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额外的苦恼。她们都自我调侃道:我们都曾出过“车祸”,甚至有的人不知出过一次,撞过自行车,撞过人,好在自己幸运,没有撞上碰瓷的老人。这一现象不之发生在一个宿舍,诸多宿舍也都有过类似的情况发生。难免有人疑惑,这是怎么了?
我们会时常看到,很多人在过马路时没有自觉意识回头看看路上是否有车辆驶来,结果一过马路就与别的车“拥抱”,车人“抱”,车车“抱”,人人“抱”……究竟问题出在哪?被撞的人该道歉吗?可那是别人撞得自己啊!撞人的人该道歉吗?可那人过马路不知道要往后看看有没有车来吗?究其原因,彼此双方都有逃脱不了的干系。
曾经浏览过《新周刊》前年的“急之国”专题,文中认为我们这个时代患上了急迫症,资源紧缺引发争夺,分配不平衡带来倾轧,速度带来烦躁,便利加重烦躁,时代的心态就是再也不愿意等。中国人已经慢慢失去了慢的感受,学不会用慢节奏调节自我。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很多人往往会因为急于一时的赶路而不愿意跟在别人的后面慢慢走,就会冒险从道路中央超越他们,这样做无疑是在用自己的生命与时间下赌注,结果的输赢,又有多大意义呢。
在此,小编建议大家步行走的时候请自觉遵守交通规则,自觉靠右边走,也给骑车的人留一条路,何乐而不为呢?古有张英退让三尺,而如今我们只需退让一步,退让那么一分,结果或许是天壤之别。不管有没有红绿灯,过马路的时候都要往两边看看,确认没有车了再过马路,这是对自己负责,对生命负责。营造交通安全环境人人有责,也给自己一片祥和的天……
起初,可能有的人不太习惯,但是习惯是慢慢养成的,从一点一滴中去改变,你会逐步养成好的习惯方式。试想一下,再过几年,当你踏上社会的时候一定会感谢自己的这个习惯抹平了一场又一场可能的交通事故。“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在任何时候都不过时。当这个小小的举动被国人认可并接受的时候,公路上还会有接二连三的事故吗?有因酒驾引起的车祸,有因司机不专心开车引起的事故,当然也有因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而引发的一幕幕悲剧……但事在人为,每个人只要细心那么一点,再多一点安全的意识,营造安全的交通环境又会有多难呢?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杜绝“中国式过马路”,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努力提高我们自身的素质,做生命的守护神,勿让宝贵的生命逝去在无所谓的意外中。不仅仅是年轻人,身处这个社会的每个人,都要努力做到提高安全意识,明白生命的可贵,付出自己的认真、责任,让社会更加安全、和谐。
责编: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