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为艰,做偏执的手艺人
2015-12-12 来源:党委学生工作部(处)、武装部 作者:马精慧 责编: 浏览:7

  当创新创业成为时代潮流,媒体该有怎样的发展,是在这一洪流中埋没、沉寂,还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把握时机,突破自我?前几日,青春在线网站的老学长李燕、鲍建国又回来看我们,大家坐在一起聊了聊关于校园媒体创新创业的那些事,受此启发,我来谈一下我的看法。

  说到媒体,其实,无论是自媒体还是官方媒体,到底都还是以内容为著,可以说我们都是手艺人。手艺人注重的是手艺,毕竟我们要靠这个吃饭。吃饭很重要,所以手艺也要做到极致才是。 

  而我们作为校园媒体,自然是以校园师生为主体,校园生活为阵地,那么如何在校园这个小小的环境中突破自我,提高自身手艺去创出大能量才是关键所在。而在信息极度爆炸的当下,随便打开手机便会弹出热点消息,加之微信、微博这些新媒体的冲击,还有谁会特意打开网站来浏览消息呢?尤其是校园网站,受众少、关注面窄,很难再吸引人的注意。所以,手艺人也得顺应时代,在“信息”湍急的洪流中浪遏飞舟。

 

  顺应时代便意味着创新。创新创业,乍听这个名词很大,似乎与我们这些校园媒体无关,不说望而生畏,看到后多少还是会让人有点距离感。而这个距离感的产生,在我看来主要还是因为眼界不够。所谓的眼界,便是目力所及。以校园媒体来说,目之所及便是校园生活。而要开拓眼界,单单从文章表面来看,便狭隘了,从校园生活出发,我们可以衍生出很多附属的价值。这个价值可以是文章的内涵,以创业的角度来说也可以是文章附带的商品价值。

  自古文人清高,说文章附带商品价值未免有点太俗。但当文章的内涵能有所提升也便意味着能有更多的商品价值。简单粗暴地说,文章有了吸引力,便能吸粉,粉丝来了便能吸引一些商家来这推广自己,也就是打个广告,有了广告便有了利润,也就是商业价值。那么,如何吸引人眼球呢?这便是接下来所要谈的,作为网络传媒,文章注重厚重的同时也必须能有抓住人眼球的点,这个点到了,吸引力自然而来地便来了。在李燕的《自媒体的六大风险和挑战》一文中,有提到“基于各大平台的受众日趋固化,粉丝增长空间越来越小...互联网世界的总用户是有天花板的,自媒体的粉丝增长也是有天花板的。”虽然,我们谈粉丝寡头还资历尚浅,但在山东理工大学这几万人的校园中,粉丝的数量天花板也不高。而现在,连这不高的天花板也难以企及,这需要自省,唯一的出路便是做内容。

  文若要以内容为著,创新应从何处出发?首先便是要贴近生活来选取素材,从这个切入点,挖掘出一些深度的东西。譬如从低头族这一现象中看到大学生生活乃至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弊病。诚如李燕学长所言,我们的文章不能再仅仅局限于报道,应当增加评论性。我记得曾经看过一个访谈记者的文章,大致意思是对“返稿”这一现象有所不满,他认为作为采访者应该有自己的主观性,不应该因被采访者的不满而改变自己的一些观点。我想也是,作为一个记者,你是该做一个复读机呢,还是一个思想者?所以我说,文章思想性很重要。有了思想,便有了深度,这样的文章才耐看。文章要想在大多数人之间传播,光耐看还远远不够,形式也得创新。“图文正在被流媒体形式削弱,音频、视频越来越受欢迎。微信里,我们可以看到图文形式的自媒体内容普遍走向衰弱。不可否认的是,音频、视频内容正在越来越受欢迎,流媒体的东西,视听享受还不像看字那么累。”的确,如李燕学长所言,再固守那老一套我们就真的老了。只有贴近生活取材,内容有深度,形式有创新,校园媒体才生存得更有意义,手艺才能越来越精湛。

  创新创业的新形势下,面对各种传播媒介的冲击,校园网站不应自觉为艰,能把握形势、突破自我,做好自身手艺才是要紧。

责编:马精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