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顾:“贫二代”大学生毕业三成失业。“贫二代”大学生背负着整个家庭甚至家族的期望,压力颇大。尽管如此,不少农村贫困家庭大学生还是通过继续求学加深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希望改变自己的命运。道真是国家级贫困县,其中遍布着曲折弯延的山路。但是在道真,老百姓有一句俗话:“就算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读书。”读书,在道真人看来,是摆脱贫穷的最好通道。
为什么会出现“”贫二代”?
2015年年初,《人民日报》刊文指出,在中国已经发生了贫困的代际传递,产生了“贫二代”,“贫富差距已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形成了阶层和代际转移,一些贫者正从暂时贫困走向长期贫困和跨代贫穷。如果不想办法改变这一情况,贫富差距便会趋向稳定化和制度化,成为一种很难改变的社会结构,社会阶层流动通道也将被严重堵塞”。这一现象已深深存在在当今社会中。
“贫二代”为什么会失业?
在调研中,有学生表示:“不怕苦,不怕累,只怕没机会。”机遇是人生的重中之重,俗话说,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一份调研报告指出:“机会公平是最重要的公平,然而农村贫困家庭大学生最缺乏的恰恰就是机会。他们曾经将希望寄托于教育,然而现实是这条路越走越难,不少专家认为我们的教育体制已逐渐失去了承载阶层流动的职能”。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3年应届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从毕业生的城乡来源角度分析,农村家庭的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成为就业最为困难群体,失业率高达30.5%。由此可见,中国大学生中农村大学生也已经成为“贫二代”学生关注的重点。
“贫二代”的未来是怎样?
现实生活中,社会的发展是飞速的,一些条条框框的约束也是不可避免的。这类大学生应该共建社会信心,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未来怀有良好的憧憬与希望。提升大学生的社会信心,不仅仅需要依靠单一的某个主体,而是需要社会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
位于贵州省最北部的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南距遵义市区180公里,北至重庆市区160公里。一个深山的贫困县,却滋养出一代又一代辛勤苦读的学子们。贫寒没有打倒他们,他们深知知识改变命运。43岁的陈朝顺,信奉的是“黄金棍下出人才”,没有完成大学梦的他供出了一双儿女,他们纷纷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自古以来,出身贫寒的人往往更加努力,金榜题名的寒门状元终将衣锦还乡,荣归故里。因为他们深知社会现实的残酷,懂得自己如果不努力将会面对的后果会有多严重。生活就是,生下来,活下去。世界上的大部分人都不是出身豪门,也没有优越的家庭背景与钱财任他们去挥霍。但是如今的大学生个个如父母在温室中保护的花朵一般,丝毫没有生活的压迫与社会的压力,即使出身寒门他们也没有为自己的家庭去奋斗的决心,生活条件的提升更让寒门学子失去了去自己的约束与要求,这造就了寒门难出贵子的现象。古代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的故事已不能再令整天玩乐的大学生迷途知返。
笔者认为,尽管家庭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的一些方面,且使他们在变幻迅速的社会中沾染了一些坏的情绪,甚至有时会走向堕落,也会被一些外界人士评价为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有些人甚至无法自拔,将这种状态继续传染给自己的下一代。难以想象,如果寒门学子深陷这种恶性循环不求解脱,他们会面对多么无奈又悲痛的后果。但笔者坚信,性格与努力能够改变未来,希望学子们,尤其是寒门学子能够同笔者一样,相信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相信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责编: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