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角膜不属于器官!
2015-10-23
来源:党委学生工作部(处)、武装部
作者:历新燕
责编:
浏览:63次
去年4月,21岁的大学生李翠因胃癌去世,她捐献的眼角膜拯救了两名患者。但是,她的名字却一直上不了器官捐献功德碑。对此,有关机构称,眼角膜不属于器官,而是属于人体组织。此事一经报道,引发热议。
在医学定义上,眼角膜不属于器官。河南红十字会坚持这个说法,认为不将李翠的名字刻在器官捐献功德碑上也是合情合理的。但已经有多地专门为角膜捐献者设立了纪念碑。2006年3月,上海开通角膜捐献纪念网站。2015年3月,常州人体器官捐献纪念碑上新增一名角膜捐献者。可见这个问题并不是不能解决的,其实有关部门也知道应该为眼角膜捐献者立块碑,只是没有人去做这件事。说白了他们还是没把老百姓的事情放在心上,所谓的“眼角膜不算器官”不过是责任心缺失、内心冷漠的表现罢了。
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从古时候开始,无论是普通的老百姓还是帝王天子都希望死后可以完好无缺的入葬,并且时至今日,仍有许多人无法打破“死后留全尸”这一观念。李翠能将自己的眼角膜和遗体捐献出去,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更何况她的初衷也不是让自己的名字上功德碑,她只是想用最后一点力气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这一颗善良的心是无价的。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一位专家表示,“眼角膜属于器官还是组织,可以在学术上加以区分,但不能拿学术上的概念将捐献者区别对待”。因此,捐献眼角膜和捐献器官在本质上并无多大差别,都是在帮助别人。每一个捐献者都是伟大的,都是值得人们铭记和赞扬的。
对于李翠的家属,他们并不图名图利,他们无非是想看到功德碑上李翠的名字,并从中寻求安慰,以此来留个念想,但是没想到他们却为了这件事奔波了一年而始终得不到结果。这让以后有捐献志愿的人如何安心?让他们的家属如何放心?由此以往,此类事情会对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今年1月,姚贝娜捐献眼角膜让两个人重见光明,但幸运如此二人者是极少数的。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人因各种角膜疾病致盲,由于供体缺少,每年仅有4000至6000例患者可获得移植。但绝大多数角膜患者只能在黑暗中等待,还有一部分患者由于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被迫摘除眼球。由此可见,我国眼角膜捐献率过低,缺口很大,非常需要人们的赞同和社会的支持。
今年10月15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二学生王逸在南京中大医院成功采集捐献了200多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年仅19岁的他,为了献血辛苦减肥,成为了江苏省最小的捐献者。我们大学生,在公益上常常率先做出表率,积极参与捐献活动。在一些大学校园内也设有献血点,学生们平时就可以去献血,为国家血库做出一份小小的贡献;大学生们也利用假期去做宣传志愿者,积极宣传捐献的意义,让更多人了解到捐献这个公益活动的重要性,让更多人支持并参与进来,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更好地造福人类。
希望每一个捐献者都能受到人们的尊重与表彰,同时希望更多的人加入捐献者这一行列,这不仅仅需要人们观念的改变,也需要相关部门的切实工作。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在做好捐献工作的同时也要完善善后工作。每个人都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更多的人,这不正是我们想看到的吗?
责编: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