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相信,我最近看了一本阿富汗籍作家的书,我沉浸其中深深不能自拔,在回味中敲下这些文字。正如著名作家伊莎贝拉·阿连德所说:“这本小说太令人震撼,很长一段时日,让我所看的一切都相形失色。恐惧、愧疚、赎罪……”。
能够读到这本书,源于在逛亚马逊时我被它惊人的成绩所折服,蝉联三甲长达几百周的成绩让我对它来了兴趣。这本书讲述的是富家少爷阿米尔和仆人哈桑的故事。故事发生在阿富汗,一个以战争和恐怖暴力为人所知的国度。

全书没有无病呻吟的哭号,没有矫揉造作的赘述,只是平凡地讲述,在讲一个大家都不太熟知的国度的故事。哈桑把阿米尔当做天,因为他是少爷,是自己的主人。也许他没想到,那个灰暗的下午,胡同的尽头阿米尔在看着自己被欺辱而没有出手援救。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让每个读者都心如刀绞。
仆人,哈桑只是个仆人,这可能是阿米尔给自己内心懦弱找到的最好的借口。那个在喀布尔大街小巷为主人追风筝的孩子只是一个仆人,一个长着蒙古面孔的哈扎拉族人,他们天生就比人低贱罢了。懦弱的阿米尔因为内疚栽赃哈桑,逼他永远离开了那个家。
讽刺的情节是,阿米尔多年之后才知道哈桑是自己的同父异母的弟弟。或许是自己心中的悔恨,或许是为了自我救赎,多年之后阿米尔从美国回到阿富汗寻找哈桑,再次踏上成为好人的路,而这时的阿富汗已经不再是记忆中的故乡了。在逃亡美国之后阿米尔的故乡还在饱受煎熬,苏联的入侵导致10年战争,2001年,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又发起了同基地组织塔利班的战争,童年自由自在放风筝的故乡现在已被战火烤得发烫。
在频繁的战争中,哈桑丢了性命,唯一给读者留下安慰的是阿米尔找到了哈桑的孩子索拉博,孩子的名字取自小时候阿米尔给哈桑讲的故事里主角的名字,至此,我们依然看到哈桑对阿米尔的忠诚。我不禁回想起小时候阿米尔和哈桑在后山石榴树上刻名字的下午,阿米尔给哈桑讲了自己写的故事,哈桑催着主人多讲几遍,他是阿米尔最忠实的听众。只是如今,阿米尔还在,哈桑走了,去了一个比阿富汗安定的天堂。
麦克尔·莫波格说:“童年是人们唯一可以公开见面的地方”,我想这个追风筝的故事可以做最好的诠释。书中向我们展现的不仅仅是友情,亲情,还有一个在漂泊在异乡的游子对身处水深火热中的故乡的疼爱。胡塞尼的笔是温暖的,我看到了浓浓的情感,胡塞尼的笔是犀利的,战火硝烟下还有人性的丑恶。好多人说胡塞尼的《追风筝的人》和川端康成的《千羽鹤》是相似的,我倒觉得胡塞尼有自己的风格,在讲述祖国丑陋的同时心里也同时疼着。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风筝,你迟早要追它。
责编: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