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有言:“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牛顿也说过:“如果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虽然这其中隐含着谦虚,但也表达了相同的意思:登高望远。这也是我从小至今读书的一些所感所悟。对于登高望远,有时我们或许说得很轻松,却时常忽略了它们之间很重要的关系:登高是望远的前提,望远是登高的所得。登高与望远之间,而登高尤为重要。孔子能登泰山,牛顿能站在巨人肩膀之上,是因为他们的智慧,有一肚子的学问,当然这种现象不具普遍意义,平常人是难以以此自比的。罗素说:“我们主张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但实际上远不是这样,尤其人与人之间存在知识的差异。”但很多人不懂这个,经常滔滔不绝,大发议论,以证明自己有思想,有深邃的眼界,而能望远。我觉得,还有一句话他们也肯定是不懂,那就是苏格拉底留给我们的光辉命题“认识你自己”。所以,对于那种轻浮的人和自以为是的人,我们不但不要信他们,还要当头给他们一瓢冷水,好让他们醒醒脑子,想想自己姓甚名谁。
帕斯卡尔说:“那无限空间的沉默让我恐惧。”让我们自己想想什么让我们恐惧呢?是高远的蓝天,还是上司的威严?是无止境的精神,还是诱人的金钱?而王小波也说:“我这辈子干什么都行,就是不能做一个一无所知就能明辨是非的人。”我们常常自以为能够明辨是非,但是否想过自己是不是一无所知呢?对于此,我相信只有登高方能望远,只有自己的思想到达一定高度,方能看清自己,而这需要从书中汲取智慧。
尼采告诉我们:“人是一条不洁的河,我们必须使自己成为大海,方能容纳一条不洁的河而不致自污。”所以他又告诫我们:“如果你们不能做知识的圣者,那我请求你们成为知识的战士吧。”由此,读书对于人格升华的作用也可见一斑。但我向来不赞同死读书的,那种无思考的读书方式是无用的,更是可怕的;当然,我也不赞同功利性地读书,虽然是有目的去思考,但已偏离读书那种原本无欲无求的理念。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培根当然是一个可以望远的人,是因为他读史、读书,学了演算,懂了哲理。总之他以书为友,并且他是先登了高,才可以在望远之后教育我们如何望远。所以,我们也应该明白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先登高,而登高却取决于我们自己,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主力军,不仅要读好书,而且要好读书。
亲爱的朋友,不懈地去追求真理,努力地去学习吧,这才是我们真正的路,才能使我们笑傲长天,登高望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