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正的曹操
2013-08-06 来源: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作者:邵宪爽 责编: 浏览:8

  读罢《三国志·武帝纪》,相比较《三国演义》带有明显的“拥刘反曹”情结,其更具理性,也更尊重历史。从另一个层面来讲,《三国演义》则以正史为据,辅以感性,使其更宜走进读者。许多被众人熟知的历史故事,在《三国志·武帝纪》中并未出现。当然,作为一本正史,在文学人物塑造上,语言肯定会有所突出和省减。

  纵观《三国志·武帝纪》全篇,找不到丝毫贬低曹操的意味,相反,书中多次提及其礼贤下士和有功必裳的智慧,如:“吾起义兵诛暴乱,于今十九年,所征必克,岂吾功哉?乃贤士大夫之力也。于是大封功臣二十余人,皆为列侯,其余各以次受封,及复死事之孤,轻重有差。”以此可以看出,曹操用人不论出身,且能赏罚分明,战死之臣的家人也能按其功受赏,他正确地认识到了其所取得的成绩是集众人之力。这不禁使人想到汉高祖刘邦,刘邦论其才智不一定胜过曹操,但二人所共有的用人惟才这一个性,都促其成就了一番霸业。退一步说,相比较刘邦开创的汉朝,曹操所处的环境更为不利。虽同为乱世,但刘邦开创汉朝之时,全国思想尚未一统,而至汉末,儒家思想深入人心,若再想一个朝代即被视为乱臣贼子。曹操也就是在如此压力之下,选择依旧辅佐汉室。可以说,对于一个英雄,这是一种无比难耐的寂寞,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痛。

  学过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知道,评价一个人的是非和成败,首先,应该从他对社会生产发展的贡献着眼。从这方面来讲,曹操起到了既往开来的作用。他采取措施,打破儒门世家在政治和思想上的一统天下;他三下求才令,从根本上清算了汉代儒家以道德为选拔人才为首要标准的政治思想;他行事多机智权变,某种程度上,构成了对儒家方正观念的挑战。甚至于,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时,诏曰:“乃诱天衷,诞育丞相,保乂我皇家,弘济于艰难,朕实赖之。虽伊尹格于皇天,周公光于四海,方之蔑如也。”虽有过分夸功之嫌,却也道明了其功的存在。

  《三国志·武帝纪》评价曹操曰:“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自古至今,每论及曹操,其个人品德难免给人以口实,以致其在历史中的作用往往被忽视。可以说,国人关于曹操的不科学的评价是没有尊重历史的。当今,许多人才难觅伯乐,被湮没于群沙之中,难露光芒。相比较之下,单单是曹操用人惟才不惟亲这一点,对当今官员就有很大的反思作用。既然没有曹操的胸襟,又何必去探讨别人的不足之处?

  读《三国志·武帝纪》,以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看待历史,还原历史上真正的曹操。

责编: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