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临近,“努力”再“努力”
2013-06-15 来源:党委学生工作部(处)、武装部 作者:丛建娇 责编: 浏览:103

  期末考试在即,平常忙于家教、兼职、社交等各种活动的少数大学生陆续从“前线”撤退回来,图书馆、自习室人满为患,临时抱佛脚,学生平时都干了些什么?

  采访的一名大一学生直言不讳地说:“高考过后,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大学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神秘,加上有些课程相对轻松,于是整天觉得无所事事,自从跟同学学会了上网后,便迷上了网络游戏和网上聊天,以后网吧就成了经常光顾的地方,平时少有时间用在学习上,日子一转眼就过去了,只得考前抱佛脚求过关。”

  高年级大学生则平时忙于考证,为取得四、六级证书,最近的四、六级考试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以增加就业砝码。除了英语四、六级证书外,计算机程序员、注册会计师、律师执照、驾驶证等都成了这部分学生尽力争取的对象,而换取这些证书就需要占用大量的学习时间,专业、“副业”难两全,鱼与熊掌哪能兼得。

  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面前,考证成了大学生的一块“敲门砖”。一名大三学生说,他和他的许多同学用1/3的时间和精力对付专业课,用2/3的时间和精力去努力获取各种证书。他说只有多拿一些证书才能证明自己的实力,才能在竞争中取胜利。

  业内人士认为,大学生的急功近利其实折射出的是社会的急功近利。用人单位希望招聘的大学生是已经成熟的人才,希望立马就能创造效益,而不愿付出培训的成本。用人单位应该明白:大学生在校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学习本专业知识,为将来的发展和创造打基础。应试教育的惯性使部分学生不适应大学生活。

  学生平时不认真对待专业课也与老师的因素有关。一方面,部分老师知识更新落后于社会的发展,“我们用的是新世纪教材,而老师讲的却是旧教案,我们不知道应该以教材为主,还是以老师为主。”一名大一新生这样抱怨道;另一方面,当前大学里仍有少数老师采用的是“笔记式授课法”,老师念教案,学生记笔记。考试的重点则全来自于笔记,使学生形成了一种“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学习方式。试想,这种学习方式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与中学相比,大学里给学生的空间比较多,旨在提倡自学,但部分学生不知道用自由的空间干什么。大学里平时成绩只占很小比例,一般为10%至20%,最高的也就30%,对总评的影响不大,关键是把期末考试考好。所以到了期末,学生狠背一把,多考“背功”,考试照样通过,但这并不能有效地考查平时的学习情况。学分拿到了,但实际能力却很低下。

  身为学子,我们不应为“努力”而“努力”为“考试”而“考试”,我们需要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责编: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