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军营相拥 与国防相随
2012-11-10 来源:党委学生工作部(处)、武装部 作者:王璇 刘振 责编: 浏览:97

  在大多数人眼中,国防生是个神秘的群体,他们响亮的口号总会最先刺破拂晓,整齐的脚步总会迎接每一个晨曦,他们行为处事总会很低调,但有时却又一鸣惊人、“锋芒毕露”,刘光宇就是他们当中的一个代表,一个缩影,他喜欢“国防生”这一称谓,更努力担起称谓背后的责任。

矢志国防——其实可以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

  只是因为军人父亲从小的熏陶影响,只是因为对军营充满了些许好奇幻想,只是因为对军人身上的优良素质无限欣赏向往,刘光宇选择了做一名国防生,没有经过太多的深思熟虑,不去说多少豪言壮语,谈不上什么重大抉择,只是因为喜欢,只是因为崇尚,国防生涯便从此开始。

  “说实话,当初选择做一名国防生,并不是出于什么立志保家卫国、守卫和平,只是从父亲身上,我看到军营对人的塑造,对人的历练,经历过军营生活的人真的对和平常人不一样。”这是刘光宇在采访中提到最多的一句话。

  刘光宇的父亲到底在儿子身上倾注了多少心血汗水,带给刘光宇怎样的思考顿悟,无人知晓,不过毫无疑问,他是一名成功父亲,因为正是他,在刘光宇心中埋下了矢志国防的种子。然后这样一颗种子慢慢的成长、成熟,成就了今天的刘光宇。

  刘光宇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不去将“矢志国防 保家卫国”挂在口头上,而是揣在心里面,他总是自然而然的向着这一目标看齐,自然而然的向着这一目标努力,自然而然的将自己的情感牢牢的与这一目标拴系在一起,于是矢志国防成为刘光宇自然而然的一种情感,渗透到骨子里,体现在实践中。

军营——磨练中孕育转变

  当初的决定或许淡然,可进了军营,却让刘光宇没法再淡然。

  每次的训练似乎都是一次对身体极限的考验,一个月的集训尤其如是。

  6:00的起床号,是扰梦的闹钟,却也是无形的命令。刘光宇每天早晨都要早早的起床,整理内务、军容,当然更要整理精神,迎接接下来一天的训练。

  千米跑是首个项目,这是对体力的挑战,更是对意志的考验,因为这中间,无论你有多累、多疲惫、多筋疲力尽,你都要想着那句话“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的口号。在常人眼中这样的训练,刘光宇却打趣的说:“当时的训练,每天的路程不太固定,所选的路线也不尽相同,是累点,不过能欣赏一下周围的风景,也就当娱乐了。”

  跑完之后,紧接着队列队形训练就开始了,站军姿,立正、稍息、跨立、齐步、跑步、正步……紧锣密鼓的训练充斥着集训的每一天,充实却有些让人喘不过气。

  据刘光宇回忆,在那种高强度、高密度、高要求的训练过程中,大家的身体一时都难以承受,每天晚上疲惫已是常态,训练中衣服被浸透、鞋底被磨穿、手脚痉挛甚至中暑晕倒,在那个时候早已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了。

  可即使是那样一种艰苦的岁月,刘光宇没有放弃,而是渐渐适应,当初的那种体能训练对现在的刘光宇来说早已不在话下,但内心却多了一份坚持,而心理上的强大,要比身体上的强健强大百倍。

  另外,形形色色、各式各样的的规定也曾让刘光宇颇为头疼,会因训练参与不及时被罚,会因被子叠的不标准被扔,会因军容做的不细致被训,如此种种,随性在这里再也不被允许,规定限制似乎要“渗透”进生活的每一个缝隙。

  可就是在这种条条框框的限制束缚,刘光宇却如石缝中的种子,克服重重困难,成长为一棵大树。

  “有些事一旦适应了就不在把它当成一种限制了”,就像刘光宇说的那样,如果将哪怕是硬性的规定给都可以当成一种理所当然的处事原则,那么还有什么可以限制一个人个性的发展呢?

  刘光宇就是在在这样严格的有些严酷的军营了由幼稚走向了成熟,学会了坚韧、懂得了苦中作乐。

大学——我的青春舞台

  没有架子,没有距离,没有初次见面的那种陌生感觉,更没有出现难以接近、难以交流的尴尬场面,你只管去聊,谈天说地,如唠家常,这就是笔者对刘光宇采访时的感觉。

  而今已是大三的刘光宇,沉稳干练已成为自己的行事作风,国旗班掷旗手的荣誉也终于落到了自己的身上,可在刘光宇眼中这更是一种责任。当被问到如何看待自己所取得的荣誉时,刘光宇只是淡淡的说,军队是突出的强人社会,没有以才服众的本领,很难在军营干得出色,军营从不养闲人。正是因为这种居安思危的危机感,成为刘光宇学习工作的强大推动力。

  访谈最后,刘光宇谈了一下自己进入大三后的思考,“我只觉得自己快要离开这里了,总该留下些什么,我的青春,我的成长,我的赤诚,我的感激,或许未来仍有许多不确定性,但我会好好利用时下的每一秒,走好当下的每一步,做好我自己。”

编者小语:国防生身上总有那么一种坚韧,那么一种朴实,那么一种勤恳,那么一种感性,让人肃然起敬,钢铁身躯的背后,总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而这才是真正的中国军人。

责编: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