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体育 记者有访
2012-11-07 来源:党委学生工作部(处)、武装部 作者:王晓东 责编: 浏览:15

  整齐的队形,响亮的口号,这个本来属于国防生的清晨,不再仅有国防生的声音,熙熙攘攘的人群在校园内穿梭,往昔的早晨即使是阳光明媚,也难以看到这般景象,在“阳光体育”运动的号召下,成群结队进行晨练的大学生,出现在了理工大的运动场上。为此,笔者专门采访了学生工作处处长迟沂军,邀请他深入解读“阳光体育”运动。

  问:“阳光体育”开展的第一天就看到您亲临操场,了解运动开展状况,今天又特意接受我们的采访,足见您对“阳光体育”的关注程度,那么请问,我校“阳光体育”是在怎样的一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答: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可以说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无论是从国家政策的大背景下,还是从我校学生的整体身体素质上,都显示出了开展“阳光体育”的客观必然性。尽管今天的中国已是竞技体育的强国,各项体育成绩捷报频传,但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开展却仍显疲软,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才是体育的根本意义所在。我校现阶段的情况也与此相差无几。我校多次举办体育节、运动会,积极参加全国‘大运会’、省运会,并取得的可喜可贺的成绩,但全校学生共同参与的体育运动却着实不多,而最近的调查又显示出学生身体素质问题的严峻性,使我们看到了实行“阳光体育”运动的迫切性、重要性。

  问:据您了解,这种问题的严峻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会出现种类现象?

  答:大学里,晚睡晚起、不吃早餐、通宵玩游戏、鲜见有同学进行经常性体育锻炼等现象,极为常见,而且似乎已成为一道独特“风景线”。这种无规律作息似乎渗透进学生生活、工作、学习的方方面面。各种原因可能很难一一陈述,但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部分学生仍然沉浸在高中教师所说的那种理想闲散的大学理念中,没看清大学的形势,思维观念仍未能实现转变;二、没有一个明确的人生规划,抑或是出于逃避现实,自甘堕落等等,使得他们看不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导致了不少同学没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
  问:那您认为锻炼与其他事情相比,占据一个怎样的地位?

  答:身体是‘1’,学习、工作、财富是‘0’,没有身体健康这个‘1’,后面的‘0’都没有意义。体育锻炼就是保证身体这个‘1’的必然要求,拥有一个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将会使一个人受益终身,而这个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就是在大学,此次‘阳光体育’活动也是旨在帮助同学们养成这样一种习惯,从这方面说‘阳光体育’意义深远。

  问:参加“阳光体育”运动,对我们今后的社会生活会有哪些影响呢?

  答:当今社会,就业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竞争强度高,无论对身体还是对心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锻炼不仅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强身健体,还能缓解压力,放松心情,对心理方面也颇有好处。可以这么说,参加“阳光体育”就像你学习专业文化知识一样,就是在为你将来走向社会增加筹码,让你在充满竞争的社会中更有精力去争取立足。

  问:此次“阳光体育”运动是全校的大活动,为此,我校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答:首先,在全校范围内组织了《山东理工大学学生体育锻炼情况调查问卷》,对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锻炼情况从宏观上进行评估考量。据调查,我校学生每天运动量不足一小时的占到65%,对大学生身体素质非常担忧的占到46.1%,能认真安排锻炼时间的不足30%,等等,种种数据显示,我校学生身体素质不容乐观。此外,为了此次“阳光体育”,我校领导也召开多次会议,商讨相关措施,相关部门组织专题沙龙、座谈会多方征求意见,交流经验,出台《山东理工大学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实施方案》,决定在我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问:从几天的“阳光体育”活动中,可以看出各学院组织的活动不尽相同,或者可以说形式多样,您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答:“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和“走到阳光下,走进大自然,走向运动场”这两句口号就能很好的诠释活动的宗旨和目的,这次活动的主要特点就是——晨练和课外体育活动。支持学生以班级、社团为单位,开展特色各异、形式活泼的体育竞赛,争取做到“人人有项目、班班有团队、周周有比赛”。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就是要做到:“一个小时,两项技能”。具体来说,通过晨练和课外体育活动保证每天运动不少于一个小时,出于对同学们兴趣爱好、技能培养的考虑,学好两项运动项目,享受运动的乐趣,培养广泛的运动技能。

  当晨练成为同学们一种的一种日程安排,当课外体育锻炼变成同学们的作息习惯,当全民健身逐渐演变为理工大的一道亮丽风景线,那么“阳光体育”运动的最终目的就达到了。

  编者小语:新时代的大学生,作为社会事业的接班人,强健的体魄才是一切工作的基础,是撑起这份责任的前提,大学或许是我们步入社会的最后的练兵场,在这里,我们不单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练就一副好的身体,“阳光体育”是这样一个契机,这样一个机遇,如果我们能在这种政策的引领下,真正将活动的要求落到实处,无论对我们今后的工作、学习都起到意想不到的好处。

责编:王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