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娱”纷纷
2012-04-14 来源:党委学生工作部(处)、武装部 作者:张晓霞 责编: 浏览:10

  文化浅薄化已如决堤之水,浩浩荡荡涌来,当炒作与恶搞成为一种时尚,当麻木与冷漠已变为平常,当精神与信仰已沦为空谈,我想问一句:“咱们的传统文化去哪儿了?”

  最可怕的文化缺失不是行为方式的简化或者省略,而是人们对文化在精神上的漠视、甚至无视所造成的文化断层、文化退化。青年人正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桥梁,若是我们不能很好的传承闲人留下的文化财产,影响的恐怕不只是后人,还将意味着整个民族的灿烂文化将会因后继无人而消亡。

  拿刚刚过去、尚有余温的清明假期来说吧,为数不少的大学生都选择了以旅游方式,填充期盼已久的新学期开学后的首个小假期。与此同时,诸多旅游景点则相应的打出“踏青、祭祀”等宣传口号,以求吸引大家流转的目光。殊不知,真正到了那地儿、见了那景儿的人,哪有几个费那心思,有那“闲工夫”过什么清明节,在他们心中恐怕是抓紧时间游乐才是“硬道理”吧。君且看,虽然驴友们游览的景点各有各的不同,但大家所做的事情却都是相似的:一个个的捧着相机,“咔嚓——”拍个不停,他们七十二变般不停地变换姿势,手按酸了,脸笑僵了,终于笑容难将倦容掩了。此时,天空细雨蒙蒙、凉风凛凛,但大家的兴致依旧不减,那高涨的热情快把一池春水煮沸了!这些一门儿心思扑在娱乐上的年轻人们,哪还记得今日是清明啊!或许对于他们,具体过的是哪个节日依然不重要了,甚至是不是过节也无需深究了,关键的是今天放假就已足够了。一句“节日于我如浮云”或许就可将他们的心思概括了吧。

 

  我随之想起了很多人都抱怨,近年来过年时明显感觉到年味儿淡了。虽然同往年一样,贴春联、燃鞭炮、放烟花、吃年夜饭,这一系列传统习俗样样不落,但总觉得现在的人只是走形式,过过场,里面夹杂了太多应付的成分,这样一来,年味儿都变了味儿了!就记者本身的经历而言,儿时每至大年初一,家中大厅都跪满了前来跟长辈请安的叔叔伯伯,他们祝福的话不多,但总能给人一种暖心窝的感觉,很真诚、很贴心。这几年,记者在家过年再没见到这种“壮观”景象了。虽说文化与时俱进是难免的,一些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形式免了也就罢了,但最重要的是在心里面要把“过年”当回事儿才行啊。如今你且看来,问好用电话(话都是“惊人”地相似的),发邮件、短信(尤其是群发、转发特流行),如果实在觉得语言匮乏了,上网搜一下,那条条炫美话语铺天盖地而来,就怕你招架不住。更加可恶的是,不少人拜年的时候,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前脚刚踏进家门,后脚已经准备离开了。走过场、做面子都懒得做了,脸上使劲挤出的笑容恰恰折射了他们心中有多少不情愿、不乐意。这样实在没什么意思,只会换来客人不悦、主人寒心的结果。不管是形式主义,还是面子工程,都不是我们青年人作为传统文化传承者的应采用的方式。

  说到文化传承,有的国家做的则相当不错。远的不说,就说韩国。几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韩国申请的端午节确立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让我国着实囧了一番。虽说屈原生在我国,端午节起源于我国,但我们没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给予足够重视,这才导致了以上事件的发生;相反,韩国却能很好地吸收并发扬外来文化,他们这种对文化的重视态度确实值得我们学习。依旧记得当时全国义愤的场面,大家纷纷指责韩国变相“抢”了我国的传统文化精粹,是个不择不扣的“窃贼”。但是,就此事而言,我认为无关谁对谁错,退一度讲,即使要追究责任,也是我们自身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工作做的不足。传统文化能得以广泛传播,是我们的追求,不管节日被哪国注册,只要有利于我们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就算不得坏事。其实,未得到我们重视的文化传承工作被他国做得有声有色,应该引起我们对自身的反思,而非一味指责对方。对于我们,学习韩国对待传统文化谨慎、认真的态度,做好文化传承与发扬工作才是最根本的要事。

  说到这儿,记者不禁想起了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一书。当年此书一出,随即在我国引起轩然大波。有的人像被说到痛处,虽然心里已经明了,但嘴上却打死也不承认。相反,他们给先生冠以各种不敬之名。殊不知如此一来,那些本质丑陋的人倒真的暴露了自己丑陋的一面——虚伪。在对待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问题上,我希望国人尤其是当代青年,莫得“虚伪”之病。态度决定一切,诸位青年,且让我们首先对传统文化给予足够重视吧!否则下一次,我不知是以大家忘了“清明是哪一天”,还是“端午节纪念的是哪位文人”,亦或是“我们的春节被人‘抢’了”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了。 

  小评:当今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给人们的精神和身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让多数年轻人忙于眼前的事物,而缺少了对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使得我们感觉到节日的气氛愈来愈淡。我们应当发现我们所处的文化现状,做好及时的补救措施,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我们的优秀文化发扬其光芒。

责编:蓝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