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麦田
2012-03-03 来源:化学工程学院 作者:王紫薇 责编: 浏览:11
  田。

  守望的纯净,拒绝人性的、贪婪、粗俗。

  麦田是一个

  象征一个美好的环境,里面是小孩子在但是的玩耍。

——题记  

(一)《麦田里的守望者》About book

  第一次看这本书的时候,一直在数里面的“他妈的”的个数,具体多少个我不记得了,而后来回忆这本书的时候,会想起那个男孩子的棒球帽子,他深爱的妹妹,还有最后那一大段对麦田的描写。每个人,都有那么一片可以守望的麦田。

  记得《麦田里的守望者》里的主主人公霍尔顿的妹妹问他:“你想当什么?”他回答说:“我就想当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一直幻想着在一片无际的麦田里,有一堆小孩儿在玩儿,麦田的尽头是一个悬崖,为了防止小孩子点到悬崖下,霍尔顿要在麦田里“守望”着这群孩子,不让他们受到伤害。

  再比如说说脏话:这是霍尔顿非常痛恨的。这表现在当他去妹妹学校时,看到墙上的脏话就特别敏感,急忙就想把他们都擦掉——他害怕,并且不想让那些孩子们看到并学到这些脏字。但同时他也是矛盾的——他自己说话时就会夹杂一些脏话,说得最多的就是“他妈的”。

  整本书里他流露着对孩子的喜爱和对童年的眷恋,从他想在麦田里守望孩子的愿望就能明显的看到。他觉得童年是天真无邪的,没有沾染到成人世界里不好的东西。他因此拒绝长大,不想长大,所以老是故意不及格、留级——这样,至少从某种意义上讲他留住了时间,满足了他不想长大、不想往前进的愿望。

  也许,如果孩子失去童年,应该是这个世界上最悲惨的一件事。童年并不是一个时间界限,而是一种感觉,一种心情,一份美好,一种让清澈的眼眸发亮的动力和源泉。霍尔顿的守望是一种自我惩罚,也是一种自我升华,只是他的身上有太多的沮丧和愤怒,这是年轻一代的共同悲哀。

  当这个世界充斥着肮脏、冷酷、欺诈、无知的时候,我宁愿去固守一块麦田,去守望人类心灵的最后一块净土。  

(二)“麦田守望者”  About music  

  我们都有一个自己的乌托邦,没有枪支有红色的玫瑰和金色的麦田,自己是自己的英雄,挥舞着宝剑在路上歌唱。

  第一次在广播里听这张新专辑《我们的世界》。

  音乐之声的节目,萧玮用略带羞涩的声音说,还是一样,先推荐一首我们自己的歌曲。这首歌叫《一意孤行》。顿了很久,然后有同伴帮腔说:这么多年来,想说的都在里面了。每一字里面。

  他们,依然是不善言辞的人。

  然后放歌。空隙,我听到不知是谁的一声轻叹。也许,他们连这样的介绍都不甚擅长。而后是一直重复的前奏,是熟悉的感觉,第一次听到的麦田时的那种感觉。主唱低低的嗓音不经意俘获了所有的感觉,那样的沧桑与悲,却用如此低沉的感觉平静的带过去。无法诉说的感觉,麦田,他们经历了什么样的世界,才会有这样的平静。

  时间成就了“麦田守望者”的成熟,这十年从《麦田守望者》到《Save As……》的追赶英式摇滚的时髦再到后来五六年沉寂的磨炼,新专辑《我们的世界》呈现出得时彷如十年前的天才般的光华。如今他们不再追赶时髦,这是一张复古的唱片,复的是1995年前后Brit-Pop盛世的古,复的OasisBlur的古,毫不客气地把《Song2(Blur)等英式摇滚经典的精华拿来“为我所用”,让自己的作品完全游离在时代之外。如今的他们没有野心、没有压力、没有任何心理负担,有的只是一种享受音乐的轻松和惬意。随着年龄的自然成熟,踩着从前的自己一步步地往上爬,每一步都实在有力。

  但是,他们的歌就像翻看过的小说一样,即使长时间不再翻阅,留下的记忆也还是无法抹去的。事实上,“麦田守望者”和喜欢他们的人一样都在成长。新专辑里,青春不再,面对成人的世界,体现了更为宽阔的视野和胸怀。听他们的歌,不会愤怒,不会伤感,无所谓摇滚,无所谓流行。这也许就是破茧化蝶前的最后一瞥了,是唱片行业少数清醒者和有骨气的人与混沌之中的奋力一击。“麦田守望者”用这张专辑为你、我、他的青春画上了半个句号,破茧之前的最后阵痛结束,迎来的会是一个新的世界。

  在路上的人啊/也都未必坚强/也许靠了岸的心都已铁石心肠/我们如此漫不经意/轻轻地落下/也哭也笑也挣扎/Oh  喂  继续吧/不要因为我停下/记得那头我们一起出发/纵然出发永远无法到达  

责编: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