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立体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1-11-23浏览次数: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当代大学生的精神支柱。重庆大学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实践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体教育体系,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课堂内外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重庆大学牢牢把握形势与政策课这一课堂教育主渠道。一是严格教师队伍管理,提高教学授课质量。学校专项出台形势与政策课任课教师选拔、管理与考核办法,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全校性的教学示范课、名师讲堂等教研活动以及到国内兄弟高校实地考察、交流、学习。教师队伍实行动态管理,采取年度考核和聘期考试结合的形式,由专家评委和学生代表对申报教师进行全面综合考评;每两年一聘,对两年评估总分在后20%且考评总分在85分以下的人员实行再次竞聘试讲或直接退出机制。二是创新教学形式内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根据新时期学生群体特点,开设时事性强、聚焦度高、学生兴趣浓的系列教学专题。每年学校都会邀请中央及省市党政领导、各领域专家、全国劳模、知名企业家等到学校做形势政策报告近百余场。如重庆市市长、重庆大学校董会主席黄奇帆每年都会来校为师生解读政府政策及经济民生动向。同时,学校采用“学生自己来上课”、课外调研、分组讨论、演讲辩论等多元化互动模式进行教学,着力增强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教会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2011年,学校形势政策课网上学习平台正式开通。学生可登录平台观看视频、阅读文献获得自学环节相应学分,课程考试采取查阅资料网上答题方式完成。并鼓励学生通过重复考试刷新成绩,并对初试成绩排名靠前的学生予以奖励。形势政策课考核成为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相关知识的重要手段。

  重庆大学还把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措施。尤其注重发挥红歌传唱这一优秀传统在红色主题教育和文化引领上的重要作用。学校每年都要组织多种形式的全校师生大合唱活动。2008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同志亲临学校“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型红歌会”现场,与万余多名师生一同演绎红色歌曲,抒发爱国热情,进一步激发了重庆大学师生坚定理想信念、传播红色文化的热情,并化作努力学习工作的强大动力。群众性红色歌曲演唱不仅活跃丰富了师生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陶冶了情操,提高了素质修养。唱好一首红歌等于给师生们上了一堂生动活泼的政治思想教育课,使师生受了一次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受了一次深刻的革命斗争历史的教育。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

  重庆大学牢固树立“阵地”意识,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使广大师生在享受因特网传播信息便利、快捷的同时,增加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重庆大学“新闻网”、组织部“党建在线”、宣传部“红色讲坛”、校团委“重大青年在线”等网站主题鲜明,内容健康,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同学校日常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弘扬主旋律,在互联网上营造积极、健康、正面的氛围。学校从2004年9月起开展网络“面对面”交流活动,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党委宣传部等16个部门的负责人每周四晚和敏感时期集体在“民主湖论坛bbs”亮相,年发帖量达9000余条,通过交流沟通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010年,重庆大学开通了新浪、腾讯等官方微博,各二级单位也通过微博方式加入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线,学校领导明确指示:“把红旗插上超新媒体”。在重庆大学,用微博与学生打成一片的教师也不在少数。他们充分利用自己的独特身份,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学生的各种生活信息紧密结合在一起,在互动交流中影响和感染学生群体。同学们不仅给老师们当粉丝,还主动参与各项文化建设活动,在2010年底启动的重庆市“红色微博”传箴言活动中,学校同学织出的红色“围脖”在重庆大学生中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探索学生知行合一的社会实践新路径

  长期以来,重庆大学始终把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学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内容;组织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了解人民,积极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教育、经受锻炼,增长才干。自2010年8月以来,学校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要求,重点开展带薪实习、种树、学农、学工、学军和社会调研等“六个一”社会实践活动。先后组织5000余人到市级机关、乡镇街道、国营和民营企业参加寒暑假带薪实习;13000余名学生参与植树造林,完成大学林基地建设760亩,植树近90000株;建立“学工”基地(“校外实习实践基地”)167个,并组织学生上万人次到专业对口的大型企业做工;收集各类调研报告5000余篇。今年暑期,23支社会实践小分队深入河北、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省市的236个乡镇(街道)、2750个村(社区)、4625户农民家中。以农户家庭为基点,以体验式教育和服务为要义,以基层农村的田间地头为“课堂”,以微观生动的实践情景为“教材”,开展生产劳动,帮扶空巢老人,关爱留守儿童,撰写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中国青年报》头版头条刊发《深入田间地头  呼吸泥土芬芳  重大百名学子“进山”当乡镇团委副书记》一稿,对4支挂职实践小分队共102名学生干部暑期到巫山、云阳和酉阳等国家级贫困县的乡镇挂职团委副书记的“三进三同”社会实践进行了专门报道。认为重庆大学探索了大学生知行合一,可操作、制度化的路径,让基层政府有了引入智力的新通道、农民有了得到服务的新途径、学校有了培养学生的新抓手、大学生有了深入社会的新平台,政府、社会、大学、学生四者形成合力,形成了一个全方位育人的运行格局。这将深刻影响一代学子的价值观和使命感,有助于培养出可靠、可用的接班人。

责编:王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