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以来,贵州大学紧紧围绕建设有中国区域特色、有国际影响、服务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军型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坚持以发展促融合、以和谐促发展,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实现了在2004年重新组建后的快速融合和发展,整体办学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为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人才培养取得新成就,为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批各类人才。五年来,贵州大学共培养本科毕业生5万多人,博士、硕士研究生近万人,毕业生年均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绝大多数毕业生成为服务贵州省各行各业的“能吃苦、能适应、能创造、能奉献”的人才。学校的快速发展,为贵州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和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成效显著,成为贵州省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五年来,贵州大学相继建成国家重点学科、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讲座教授、贵州省核心专家为代表的学术领军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先后承担国家级课题260项,其中国家“973”、“863”项目12项,国家支撑计划37项;科研经费累计金额近6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在农业优良品种推广示范、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绿色药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技术及装备、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的成果。
──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为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五年来,贵州大学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与贵州省内9个市(州、地)、170多家大中型企业签订了校地、校企合作协议;通过实施“博士科技兴村”、“教授、博士进企业”和“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增长提供服务;参加2008年初“抗凝冻、保民生”科技救灾,贵州省委省政府为学校记集体一等功;2010年学校积极开展科技抗旱,学校党委被评为“全省抗旱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2008年学校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对外交流与合作开创新局面,成为贵州省教育文化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五年来,学校成功承办四届“中国一东盟教育交流周”、首届“中国-东盟教育部长圆桌会议”和五届日本文化节等重大外事活动;成为国家教育援外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院校和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与4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100多所高校开展了交流合作,教师互访2000多人次,来学校学习和交流的留学生、交换生、访问生1500多人;与美国普莱斯比大学联合建立了孔子学院;连任“国际大学校长联盟”执委,在亚太大学联盟等国际组织发挥了积极作用,国际影响不断扩大。
──校园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快,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五年来,贵州大学新增建筑面积9.07万平方米。启动了总占地面积3200亩的校园改扩建重大工程,占地975亩的新校园一期工程已于2009年开工建设,进展顺利。实验室建设投入和实习基地建设力度加大,图书文献资源建设进一步加强,改善了办学条件,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全面加强,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五年来,贵州大学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学校党的建设,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行学院党政共同负责制,学校党的先进性建设、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践行宗旨教育成效显著,创先争优活动扎实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加强,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干部竞争上岗形成制度,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
“十二五”时期,贵州大学将牢牢把握贵州省关于“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按照 “率先发展、服务跨越”的总体要求,全面提升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努力为贵州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责编:王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