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建“学校、学院、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机构上建立了三级工作网络。一级网络是由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专职老师和校内外精神科医生组建了学校心理健康与教育咨询中心,负责以多种形式在广大师生中开展心理保健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对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成员进行专业培训和考核;整理各级上报的心理危机信息,制定心理危机干预方案并进行处理。二级网络由学院心理辅导员构成,组建各学院心理咨询辅导办公室,负责在对学生学习生活的指导中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引导树立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识别心理异常,对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及时处理和上报。目前已有近50名辅导员获得国家高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成为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三级网络是学生心理委员,接受学院心理咨询辅导办公室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专业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培训。在同学和老师、心理健康与教育咨询中心之间进行信息沟通,担任心理问题同学的陪伴者、心理问题的发现者、心理问题的及时汇报者、心理健康工作传达者。学生心理委员的配备原则为本科生按班级配备,研究生尽量覆盖不同实验室、导师、科研团队,按照30:1的比例配备心理委员。
——打造“学校、家长、学生”三维心理健康教育互动体系。重庆大学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触角延伸到家庭中,争取学生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信任和支持,为大学生身心协调健康成长共同努力。向家长发放《致新生家长书》、《重庆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简介》,全面介绍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帮助家长破除认识的误区,形成对心理健康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正确认知,理解、配合和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织心理咨询专家与学生及家长座谈会,现场接受咨询,解答学生和家长的疑问。家长普遍反映“这样的活动开展的很好,让我们知道了学校有这样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孩子有问题可以得到及时解决,我们就放心了”;通过宣传展板、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介绍提升心理素质的方法,提升同学们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有同学表示,通过参加学校举行的心理健康宣传活动,自己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兴趣,知道那是帮助自己成长的学科,希望能到心理协会参加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入学、学习、就业”三段教育全过程。重庆大学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的各个阶段。一是入学期间在迎新报到点设立“心理健康咨询点”,向学生发放《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手册》;对全体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测并建档,对筛查出的学生逐个访谈;为帮助新生更好地适应新的校园环境,学校还为军训学生配备了心理教官,在军训期间举行专门的心理知识讲座。二是在校学习期间学校不仅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并举办专题讲座,还以同学们最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向同学们推荐有利于心理健康的书籍、“心灵影院”每周放映一部心理影片、心理卫生协会定期编写发放广受学生欢迎的心理健康读物——《心晨》。校心理咨询中心通过专业心理测试、见面咨询、电话咨询、网上咨询、书信咨询等方式对存在心理困惑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已经在重庆大学形成。三是在毕业就业期间针对严峻就业形势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学校深刻认识到就业心理辅导的重要性。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网站上设置毕业生心理专栏。在每年11月份的求职高峰期举行“就业心理辅导周”活动,通过座谈会、专家讲座、就业技巧辅导等,帮助毕业生克服就业焦虑,调适求职过程中的负面心理状态。
责编:yues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