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 沉睡的火焰
2011-10-20 来源:机械工程学院 作者:周乙 责编: 浏览:3

  刘奋斗的电影跟读王朔的小说一样,让人有一种无力却又不得不读下去冲动。

  电影是吸着烟看完的,因为电影实在是单调的令人想找点事做,而恰恰这种单调中的压抑只会让人产生吸烟的冲动。

  其实,吸烟是不错的一件事,既能打发无聊的空虚,又能在空虚中萌发孤独意识——令人思考。只不过女人大都不喜欢男人吸烟。即糟蹋身体,又会使其在思想上远离生活中女人的存在(如果这女人实在俗不可耐),但如果女人都像应丽川似的遇上廖凡这么个男人,好像男人吸不吸烟都已无所谓了。

  廖凡,皮条客,混乱的生活,性感的小胡子,结实健壮的肌肉,缺乏安全感。

  其实对于一个男人来说,不论生活怎样,外表怎样,只要还能给女人一种安全感就还能算的上一个不错的男人,但廖凡却连给自己安全感的能力都没有,这是一个男人最可怕,也最不可令女人原谅的缺点。所以在听到廖凡对丽川说,我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男人之后,不论廖凡以后做出什么事都已不能令我感到惊讶,不论丽川怎样死亡我都会平静的吸着一颗烟让死亡变得麻木而淡然。

  廖凡的不安全感,已让他对生活产生一种虚拟的漠然,实际上是对生活的忐忑。不论廖凡怎样表现他自己的无所谓——木然的打架挨揍,杀人;在抓住老婆和人偷情之后的淡然与激动;在和丽川一起埋在沙滩里无动于衷,然后,在丽川把他扒出之后淡然的说一句你爱上我了;在和别的女人做爱之后对丽川想当然的无所谓。其实这都是廖凡对自己内心的一种掩饰,掩饰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却又怕失去生活质感的内心,掩饰对丽川的爱,掩饰他内心所有真实的想法,因为他爱一切,却又对这种爱缺乏最起码的安全感所以他最终什么也无法得到。

  丽川是可怜的,丽川的形象是中国文艺届典型的悲女怨妇形象,像张爱玲笔下的女子,写到读者最薄弱的心坎里,只是张奋斗淡化了大众的同情感,他要表现的是一种从生活中艺术化出的生活本质,所以我们不会像对林黛玉,对苦难的小女人那样——愤慨交加,掩卷悲咽。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丽川的悲剧。尽管我不相信她爱的真实性,虽说她在电影中把这种爱表现的淋漓尽致,不论是内心的悲怆,心底的纠结,爱的无奈,但我还是不会去相信。因为我感觉爱是打不破生活这杆天平的基础上对彼此的一种安慰与依赖。丽川爱的付出已经与得到完全构不成比例,何况丽川已不是青春期的单纯小女生,完全为爱而爱。

  爱或不爱,其实不应该由我说的那么武断,爱本来就是很形而上的存在,不管丽川是不是真爱,有或没有这样的女生在现实中真实得存在,至少他表现出的爱却是影片中真实的存在,表现的成功是莫小奇的成功,爱的痛苦与磨难是刘奋斗的成功。

  爱最终不是本片的主题,我把文字给丽川完全是因为我被自己所不相信的爱所感动。

  生活不是信仰。信仰的坚守是因其我们笃定的坚信,生活中我们所相信的是一种不存在的纯洁,而我们生活的肮脏。

  这才是刘奋斗所要表现的主题。廖凡是一个肮脏的皮条客,但不得不承认他内心美的追求。性交是一个过程,皮条客是一个职业,脏话,打架亦不过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他喜欢的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他的纯洁与污浊都不能作为整体的存在现实中的人亦是如此,古往今来,人内心的矛盾与斗争贯穿人类整体和个体发展的过程,把这种矛盾和过程表现出来的是哲学家,把斗争结束之后所产生的美好的东西表现出来的是圣人,而大部分人都是生活在这种矛盾和斗争之中浑浑噩噩,自怨自艾,不能自拔。

  丽川与别的男人结婚当晚割腕自杀,染红一池清水。

  廖凡八年牢狱生活后,他还是他。他拿枪逼出丽川的骨灰,让沙滩上的孩子掘出一个沙坑,抱着丽川睡在里面,睡在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混沌之中。

  掘沙的孩子已经长大,只是孩子还是那个孩子吗?

  一切都无所谓,承不承认,爱或不爱,现实的确走过。

责编: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