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齐鲁商学院 感受创业激情
2011-06-28 来源:党委学生工作部(处)、武装部 作者:邹璇 责编: 浏览:181

  主持人:在场的各位未来的百万千万富豪们以及辛勤教育你们的老师们,大家晚上好!我是来自的主持人,很高兴来到山东理工大学并与在座各位一起参加从此次创业论坛。说起大学生创业,许多人都会拥有一两件影响深刻的创业故事,就说我吧,在大学期间就也有过创业经历。记得那时候大学生中很流行到电影院去看电影,还有许多同学是看通宵。我当时就想可不可以包下电影院的座位自己放电影自己卖票,经过联系磋商我成功的包下座位,又开始思索怎样卖出更多的电影票收回成本。为了吸引更多的同学前去观看, 我在宣传单页上下功夫,巧妙运用省略号制造悬念,最终还是有所收获的。当时的同学都在调侃我以后会不会成为像李嘉诚一样的人,现在看来我没能成为李嘉诚却长得越来越像李嘉诚了,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没有创业成功取得辉煌。今天就让我们带着对于创业的迷茫与困惑,欢迎我们此次创业论坛的特邀嘉宾齐鲁商学院的执行院长李春蕾。

  李春蕾:各位老师同学大家晚上好,很荣幸能够担任此次创业论坛的主讲,和同学们就创业的相关问题一起交流探讨。开始之前呢,我想先对大帅的这次创业进行简单的点评。其实这次包座买电影票的经历是大帅找到了一个很好的项目,也就是投资点,然后进行融资,巧妙的策划营销,并最终取得初步成功,这就是一次不错的创业。

  主持人:谢谢,早遇到您就能为我指点迷津了啊。老师,据我所知您最初并不是从事这个职业的,能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您的工作经历吗?

  李春蕾:对,是这样的。我1990年毕业后就分配到淄博市物资管理局从事物资管理工作,在当时可以说是金饭碗了。

  主持人:那为什么会考虑换工作呢?

  李春蕾:可能当时也不是考虑换工作,而是九十年代以后计划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变,这长达十来年的漫长转变对工作的影响可能是缓慢的,但对于人生的影响却是巨大的,让人受益匪浅啊。离开淄博市物资管理局之后,我就到了大众日报淄博分社,并报考了山东理工大学与山大合办的2000——2001学年的新闻研究生班,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我和在座的同学还是校友。

  主持人:那当时在报社工作的情形是怎样的呢?

  李春蕾:当时可以说是混兵种集团军作战。大众日报淄博分社在收购了一份报纸以后成立了现在的鲁中晨报,当时大家的工作像是编辑、传版、上线印刷、运报等几乎都是在夜里进行,每晚的七八点钟到凌晨都是最忙的时间,因为要保证第二天报纸在七点前准时进报亭。当时的编辑中心、广告中心、印务中心、发行中心四个部门密切配合,团队创业,由最初的一百多人发展到现在的五百人。可以说在这中间团队之间的相互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主持人:这其中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吗?

  李春蕾:做传媒这方面工作可能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突发情况,特别是日报,要求实效性更强,自然就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压力。从最初的手足无措到慢慢的从容应对,我觉得有问题是件好事情,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自身的锻炼与提高。

  主持人:在如此繁忙的工作中,您是怎样对自己投资的呢?或者说你怎样看待自身投资?

  李春蕾:从物资管理局到报社工作当时的工资水平有限,从六十元到三年后的一百元。当时社会上也鲜有各种各样的培训班辅导班,那时的学习资源较今天来说是非常有限的。但我认为教育没有年龄限制,终身学习就是对自身的不断投资。我在2002年的时候曾到复旦新闻学院进行研修,还在国际金融报实习了半年,这期间也不断听讲座了解前沿资讯。我认为,创业过程中视野有多么开阔宽广是很重要的。

  主持人:我曾经也有过当老师梦想啊,期待站在讲台教导学生的样子,可是现在看来不太可能。您是怎样走到齐鲁商学院执行院长这一位置的呢?

  李春蕾:我从复旦研修回来正赶上媒体的发展机遇,媒体要跨行业、跨地域发展,以前的瓶颈就发生了改变,而教育则是很好的延伸。我当时身为教育人才周刊的主任面临着企业化运行问题,就引进了MBA项目。20039月份,在理工大的鸿远楼120多人首次参加培训拉开了齐鲁商学院序幕。从鲁中晨报到齐鲁商学院建设,可以说我经历了两次创业,特别是报业中教育项目历来是副业,而广大学生的认可、上海交大的支持以及各方面的支持鼓励使我们继续走下来。

  主持人:据了解齐鲁商学院的许多学生都是成功人士,与他们接触过程中您有没有发现他们身上有值得学习的特质?

  李春蕾:商学院的许多学生都是城市经济的中流砥柱,中国经济的脊梁,他们身上有着数不清的优点,但有几点比较一致。第一,比较敏锐,无论是对新项目、经济模式还是商机。第二,坚韧,为了一个目标常常可以沉默很长时间。第三,知人善任,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管理学的课程不过四个字:资源配置。这其中就包括人力资源。

  主持人:您认为现在大学生创业需要什么?或应该具有哪些素质?

  李春蕾:现在国家对于大学生创业既有舆论支持也有政策支持,不过好的团队好的项目也是很关键的一步。当代大学生有着良好的知识构架和生长环境学习氛围,找到了那个支点就看有没有那根撬起地球的杠杆。你自己的脚下就是地球的中心,成功来源于你现在拥有的习惯。社会中存在的几种创业形势是:劳动型、技能型、资源型、资本型。我认为大学生毕业以后可以先到公司企业进行锻炼,了解行业发展脉络和企业运行机制,这些靠自己探索可能需要很长时间,在企业学习就会节省许多时间,同时也不反对有好的项目创意毕业后就创业。

责编:灰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