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在春天里
2011-05-30 来源: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作者:苏阁 责编: 浏览:4
整理文章的时候看到以前写的几行字:

为了嘴,为了衣服、房子、车子,你把你的创造力,化成水泥,在钢筋的伙同下,变冰冷的墙。

——建筑师

  曾经在未获奖的新概念征文汇编书上看到的一个不畏惧寒冷的女子:“每个冬天我都蜷缩在单薄的衣服里,他们说我不怕冷,但事实是我不想让思想比肉体更加寒冷。“

  谢荣斌说,“他们以为我是飞的很高的孤傲家伙,但事实是我找不到地方落脚。”

  一时难受得心疼。再困难的、苦涩的、纠结的,事情不过是简单并且规律的进行,就像渴了买瓶水。

  大一夏天的时候,去逸夫图书馆借书带回东校翻来看“他自己的微笑令他觉得像一页纸花贴在脸上,对座上的则是一朵天然地开在那里,他自己的微笑只是令他感觉到肌肉的一些伸缩而已,对座上的却吸住了他的一切。以那张小嘴的向两边微退,把撇点似的酒窝连成了整圆的句点,以那张大眼梢向后微引,把双眼皮的弧线刻得更浑厚,更清晰。”看过之后把这句话从书上抄到纸上,又打了出来,从这些字里头我看到了些现实的影子。就像细细地,锋利的针。

  “就像让一条看不见的带子,绕上了脖颈,随着火车引出去,引出去,死心塌地地做了俘虏。”在修成过正果之后,终于理解了这句话背后所蕴含的更多的情感。

  这世上,太多被公式化了,规律化了的表现。就像喝了酒,把空杯底侧给对方看的那种训练有素的姿势,一样的唠叨,一样的不着痕迹,一样的妩媚。我一直自私地说说,文字的价值是抒发我自己的情感,与外人无关。但是更进一步来说,文字深层的使命是要给别人温暖,给人自我唤醒的力量。但我毕竟不是个好的写字家,我只能说出这样苍硬的话了。

  “沉默是成长的标志

  而成熟的标志

  就是如何去沉默”

  或许我依旧不知,如何去沉默。或者说,知而不智。对人的存在论想了很久,却惧于这个话题的深邃和自我的渺小,至今无法提笔。对我来说,也许只是为了保持活着的姿态本身,任何其他的一切都是期盼。人说,期望越大,失望就越大。但无论如何我都不能做到不欺骗,不隐瞒,弃贪念,乐别离。我不是哲人,也不是各种二代。我只是以一个比蝼蚁还要渺小和卑微的姿态来陈述一些属于自己的抱怨。我爱这项运动,它让我感觉很好。

  或许我们在面对苦难所表现出来的坚强以及恐惧,靠的不是信念,不是勇气,而只是,只是习惯。只是人皆喜欢自我美化。

  这些年,青春期早已过去,嘲笑过自己少年时的激烈敏感和为赋新词强说愁,并且许诺要在今后日渐成熟的写作与人生中,不再放肆,不再粗放,不再抱怨……学会隐忍和成熟,用智慧,用意志,用已经失望的希望,或者注定冷却的激情好好地活下去。

  我们这一生,会遇到多少人,缘分皆朝生暮死脆弱如露水。我多么想出现个唯独的你,像是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无数次想象出现一个人,趁着灵感喷薄而出的瞬间,说一些极酸的话。真正到的时候,那些算得上极酸的话却又如鲠在喉,说将不出。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言多必失,实为不智。

  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因为一座城,想起一个人。

  空闲的时候想起来,的确也值得感激平凡里的宽宏——有健全的听觉和视觉,有健全的欣赏能力。我的灵魂里有很多地方玩世不恭,或者说带些自大的自信,但是它有一个核心,这个核心奢求黑暗,渴求安全感,独立而又柔弱得像绵羊一样,软弱得每每结尾就说而我至今依旧年轻。

  人大抵每天都在见到新的脸,新的风格。有的人适合心动,却不适合生活,想来竟又是这么心疼的一件事情。

  比如说,气质本身。见多了平凡的人,见到有料的人就会迅速嗅出味道。就像上一段话,有些气质,也只适合心动。

  冬季一天,将近是最冷的时候,晚上十点钟,穿了单薄的衣,套了同样单薄的外套,在学校的外围压最纯粹意义上的马路。却又不畏这零下十度的寒冷,或者说,就是奔着这冷去的。而有些时候,在寝室里面,穿了羽绒衣盖上被子却依旧觉得寒气逼人。想来也许是内心的因素吧,忧郁过头,0度都可以冻成重感冒。

  真正的生活总会被别人无端挑起些气愤来,有些方言腔调本身就带着些浅薄和不耐烦的含义,而语言又体现着一个地区的生活氛围。世人多说吴侬软语,听起来也的确软润的很,若是嗓音纯美,只是听也幸甚。不得不又想起来香港话,想学,又实在不得精髓。

  “也许云落泪了风会吹干它

  可是风叹息要怎么安慰呢

  你说就随他去吧

  教我如何放得下

  新的一天

  是昨天已经死去了

  但,今天不又是在死亡着么? “

责编:苏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