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堇年:你的名字印在书上,不能给自己丢脸
2011-04-25 来源:新京报 作者:王坤 责编: 浏览:4

  

  为了得到七堇年的新书《尘曲》的版权,磨铁老总沈浩波曾经因在微博上连发七条公开消息“示爱”,最终才打动了作者本人。从一个只是在高中晚自习时随便写写画画的小女孩,到如今售书达几十万销量的畅销书作者。从当年郭敬明团队的核心作者,到如今选择单飞,说不定还会自己办杂志的未来杂志主编。今年才24岁的七堇年这一路是怎么成长起来的,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她细说了对郭敬明的评价,也谈了自己与母亲共同经历的苦辣酸甜。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新京报:新书《尘曲》的大概内容是什么?

 七堇年:前一半是散文和游记,都是我自己比较喜欢的近期作品。后面有一个中篇小说,人物有父亲,出生于70末的儿子和80后的女儿,我相信每个读者都能在故事里找到共鸣。这些内容放在一起,是个阶段性的纪念。累计写了近一年。这也是我脱离郭敬明团队之后的第一本作品。

 新京报:为什么要离开郭敬明团队?

 七堇年:其实我跟他们风格不是很像,尤其是随着自己长大了,风格上更加迥异,五年的合约也到期了。我挺感谢郭敬明带给我这些机会,但是人人都在成长,他们平台黏着的读者确实年龄偏低了一些。风格也比较商业化,我没说商业化不好,只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的问题。也许我不甘于做永远笼罩在平台下的一个作者,我对自己写作的道路,还是有自己的追求的,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新京报:你离开的时候郭敬明有挽留吗?

 七堇年:当然也有,不过我们谈得也很愉快,我心里很清楚自己想要的发展路线,我也得理解他,人家作为一个平台,不能因为你一个人的特殊要求,折中他的选择。这是自然的辨证过程,没有什么是永远的事情,有挺愉快的过程就挺好。

 新京报:他给你的最大帮助是什么?

 七堇年:最早给我提供了机会,但说现实点儿,我也以我的销量对他做出了回报。我给杂志写稿,也增添我的价值,就是共赢吧。我离开并不愧疚,如果我觉得对不起谁,我肯定会留下来偿还。这些年,我从来没有在别的杂志上发过东西。有些作者说不定换个名字往别家投,我真的没有,我做人挺厚道。我也觉得挺遗憾的,别的杂志没见过我的作品。但不想一提我,就与那个平台绑起来。

 他们明星范儿,我没兴趣

 新京报:怎么评价郭敬明?

 七堇年:非常聪明、能干、很有头脑。他商业上很有能力。他能组织这么大的平台,工作上投入很多。办事上,有跟年龄不相称的成熟。

 新京报:看你离开郭敬明团队以后,都是素颜。

 七堇年:之前也一直是素颜,除非万不得已的有活动。我本来也不喜欢化妆,自然一点吧,我要是他们那条路线,我就不从郭敬明团队里出来了。我喜欢自然纯粹,作者不是艺人。

 新京报:你的选择具体是什么?

 七堇年:好好写东西啊,我是一个不太喜欢为别人喝彩的人。之前提到我,永远笼罩在一个团队之下。我希望读者跟我一起成长。我不太喜欢八面玲珑那一套。作者是比较孤独的,好好写东西,学会跟自己心灵对话。可你在那个环境会受影响。

 新京报:商业化影响?

 七堇年:确实,里面很多人对名牌对物质都有追求。我一直有句话,要有最朴素的生活,最远大的梦想。我觉得,生活纵有良田万顷,一日只食三餐。他们比较明星范儿,我没那个实力也没那个兴趣。可能我比较喜欢孤独吧。

 希望能再见到父亲

 新京报:新书里写到了知青的故事。

 七堇年:受我妈妈影响,我妈妈36岁才生下我,曾经做了8年知青,而且我还是单亲家庭,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了新疆,后来因为和我妈妈性格不和就离婚了,我知道父亲是很好的人,所以我对新疆特别特别有感情。但同时也算是生命中一种缺失,我希望有一天能再见到他。

 新京报:和母亲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七堇年:我妈妈对我期待特别高,她16岁下乡,到24岁,人生最美好的8年在挖地。所以她对我要求很严格,我童年过得很不快乐。我的青春期大概撞上她更年期,有段时间觉得挺不过去了。

 新京报:你妈妈看过你的书吗?

 七堇年:我都不让我妈看我的书,我没有刻意让她看。样书寄到我家,我人不在,我妈也会看看。我想她内心也有骄傲吧,她知道,但是不会特别煞有介事。前阵子我妈妈突然跟我说,“新书我看了。”说完她立马就哭了,她说:“真的写的挺好的,我知道你还是懂事的。”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说。其实千言万语没法说,这些年苦的乐的一块走过来。

 想做一份文艺杂志

 新京报:香港读研的经历有什么收获?

 七堇年:香港读研,学到挺多东西的。但我读书读得比较累了,也没打算继续读博了,作者不能太脱离社会,下笔才有东西。

 新京报:听说也要办杂志?

 七堇年:我打算趁着年轻,做点儿理想化的事情。应该会做一个文艺杂志。

 新京报:有没有考虑过专业写作?

 七堇年:这几年的写作到目前也算是告了一个段落,之后要先有阅历、有技巧,才能完成比较理想的作品。我是对自己有要求的人,不能随便弄个东西凑合。

 新京报:感觉你在文学上还是有野心的。

 七堇年:这不叫野心,你的名字印在书上,不能给自己丢脸。

 新京报:你怎么看畅销书与文学性之间的平衡?

 七堇年:现在大家心目中似乎有个定律,畅销书一定不好,或者好书一定不畅销,但这是不绝对的,而且这种现象明明很可悲,为什么不去改变呢。畅销其实一定是有它的原因。

 ■ 人物简介

 七堇年 原名赵勤,出生于1986年10月5日,毕业于天津外国语学院,后在香港浸会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曾参加第六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获一等奖,2006年,写下第一部长篇《大地之灯》。代表作包括《被窝是青春的坟墓》、《澜本嫁衣》等。2010年合约期满后离开郭敬明团队,推出新书《尘曲》。

责编:苏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