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2011-03-21 来源:法学院 作者:张伟明 责编: 浏览:2
  欢读散文,偶尔也喜欢写写。温文尔雅,切实切清,这是我理解的散文。

  静下来的时候,喜欢读书,多半自然是散文。安静的午后或午夜,难以入睡的情形难免让人有几分恼火,不过读读散文会使我静下来。阳光或月光洒进窗子来,薄薄地在桌子上铺了一层,似纱非纱,总有几分暧昧的味道,不自觉的也会将脸贴了上去。沏一杯清茶,任茶香随意弥漫开来,自己仿佛也会融化在其中了。湿过手,洗过面,捧一杯清茶于掌心,静静翻开一本散文,这样的景象光是想想就让人心醉。远离了甚嚣尘上的聒噪,摆脱了纷繁芜杂的琐事,静享这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有时真的不必抱怨太多,只要心态稍稍一变,我们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世外桃源。这样的美好只属于自己,容不得分享。

  散文是什么,答案无从得知,或许更多地切合了心中的那份渴望。至于写就无从谈起了,有感欲发时随便写下几笔,没有规矩也没有什么目的。渐渐读得多了,对于散文的认识也加深了一些,不过多是停留在阅读之上了,谈及写那就有些为难了,胸中实在少了些笔墨。小的时候喜欢读小说,多是短篇的小文章,喜欢惊险刺激的情节和出乎意料的结尾,小小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就些许得到了些满足。那时并不知道散文之谓“散文”,更多的时候将其与我的“流水账”画等号了。年少难免轻狂,总觉得这样的文章很散漫,泛泛而谈没有什么意思,后来想想可真是可笑了。慢慢长大了,学会生活了,一路的坎坷际遇让我明白,平平淡淡才是生活真滋味,于是渐渐捧起了散文。

  散文是静的,容不下喧嚣与吵闹。之于静,我的理解至少基于两点:一方面,散文的主题是正而有理性的,需要一颗有阅历的心去赏析;另一方面,散文的感情基调是深沉的,或多或少总会有悲的成分蕴含其中。在人们的潜意识中,文学是感性认识的产物,散文更是如此。其实不然,文学的根源在于理性的思考与认知,而感性的文字也是建立在理性的根基之上的。对于散文,如果只是泛泛而读,那最终也只会“不识庐山真面目”了。散文本意在于抒情,以情动人是其最高境界,较之于以理服人,以情服人似乎更具有本质的意义。喜欢鲁迅先生的散文,深沉而有力量;喜欢老舍先生的散文,言辞平实而发人深省。

  散文是雅的,容不得浮夸与托辞。关于雅,很难说明白是什么,“大俗即大雅”,这样的认识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对于雅的理解更多的是基于一种对俗的认识,没有俗何来雅呢?喜欢散文的文字,表述干净而平实,不刻意不做作,让人觉得自然而亲切。至于散文的风格,这也是我所看重的,叙事娓娓道来而寓情于字里行间,“不温不火”的外表下隐藏着深沉而热烈的情感。散文文字上的温文尔雅与感情上的温婉细腻,不正像那独坐窗前安然沉思的大家闺秀吗?如果你读过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相信你会喜欢上他的文字;如果你读过季老的《赋得永久的悔》,又有几人不会为之深情而潸然泪下呢?

  爱生活,爱散文。 散文之爱,同予者何人?

责编: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