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读书的时候,又一次读到了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持卷而叹感触良多。虽然这篇文章我读过不止一次,可每次遇到我都会仔细再读一遍,就像小学时预习课文一样认真仔细。已经记不清第一次读这篇文章是什么时候了,只是当时知道有史铁生这么一个人就找来读了,渐渐也就对史铁生的文章有了感情。其实这篇文章我接触还是比较晚的,因为这里面涉及文革、上山下乡等敏感词汇,不过现在看来这些真是算不得什么了,不过在那时可是了不得的事情。真正意义上接触到的第一篇史铁生的文章应该是《我与地坛》,好像是在初中吧,具体是初几我记不得了。至于当时读这篇文章的感受,其实压根也谈不上感受,那时都是小孩子,有谁懂得儿女情长这些东西呢。只是当时觉得文章挺长的,五六张纸的样子,读到一半也就没了耐心。
我想坦白一件事情,说我有多么喜欢史铁生,事实上史铁生的作品我真没读过多少,就算读过的也都是短篇的散文和小说。除了上文提到的两篇文章,还有一篇《秋的回忆》,是史铁生写对母亲的悔的,也就一千来字吧,其余的也就没有了。接下来我想读读史铁生的《病隙碎笔》,如果有空还可能读读《务虚笔记》,不过这些都是以后的事了。其实我觉得我读这些足够了,喜欢一个作家并不一定要饱览他的作品,我更看重的是他的精神和风格。如果我们能把握一位作家的灵魂,我想我读一篇文章也是没有异议的。肯定有人会不同意我的观点,因为这不符合量变质变的辩证逻辑关系,我不想计较太多。
我喜欢的作家并不多,细细数来也就是那么几位吧,他们的散文是我尤其看重的。对于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史,如果仔细分析一下其实脉络很清晰,不过在此之上中国近代文学的颓势似乎更显而易见。昨天看到
以鲁迅、朱自清为代表的中国近代第一批文人,他们算得上真正意义上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笔已不再是单纯的一支笔,它是刺向专制和黑暗的利剑,同样是启迪民智的警钟。文人是勇士,笔伐是比上战场更有力的斗争方式,可他们依旧坚守在这条光荣而惨烈的战线上,因为他们是在为中华民族而战斗。“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份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这是鲁迅对青年的鼓励。“多有不耻最后的人的民族,无论什么事,怕总不会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我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的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这是鲁迅对中国人民的鼓励。有这样的文人,中国的未来不是问题。
以史铁生、莫言为代表的中国近代第二批文人,他们是迷茫而坚定的一代。他们的迷茫并非自身的堕落,而是来源于这个时代的大环境。其实这一批人还是值得尊敬的,因为他们并没有在让人失望的环境中迷失方向。不过这样的境况是最折磨人的,因为这看来似乎有些“逆历史潮流而动”的意味,他们所承受的压力与折磨有谁会明白呢。如果我们生活在百家争鸣的中轴时代,人人都是思想家,人们崇尚的是思想的碰撞,谁也不会因为几句话去追究什;如果我们生活在举世皆浊的黑暗时代,人人都是口是心非的刽子手,我们只管随波逐流好了,因为我们相信历史成败转头空不是嘛。其实这一代人的文字已经不再那么掷地有声了,他们更多的是抒发个人心中生不逢时的慨叹和命途多舛的际遇,而不再是铿锵有力的民族呐喊。或许这个时代已不再需要这样的强音,抑或这个时代辜负了这批文人。
以余秋雨、贾平凹为代表的中国近代第三批文人,他们身上已经没有多少可圈可点之处了。我知道我没有资格去评论他们,我只是公正而客观地陈述我的看法,我想他们是不会接受的。这代文人的作品特征清晰而可见,他们不约而同地反映盛世之景了,这也是现实的决定。其实他们更多的是看到浮华的美,而对于这美好下面的危机他们总在掩饰,因为他们不能够同心协力地去勇敢地面对这样的灾难。近代文学的颓势也就这样愈发明显起来,我不知道多少年后谁会与鲁迅这样的文人齐名,我想不出《论语》与《道德经》之间会是哪本当代的著作。“在文化上,无效必然导致无聊,无聊又必然引来无耻。但是,即使到了这种“三无”的低谷,也不必过于沮丧。因为只有低谷,才能构成对新高峰的向往。”这是
以郭敬明、韩寒为代表的中国近代第四批作家,我已经不抱任何希望了。我承认我的写作能力远远不及他们,可他们是没有骨气的文人,这是我不屑的。他们身上太过浓重的商业气息,太过世俗的审美取向,这是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文人所不应有的。其实我们现在看来,这就是一个举世皆浊的黑暗时代,不过是太过繁华的外表迷惑了我们的眼睛。现在的文人都是软骨头,他们失去的是挺直的脊梁和死硬的骨头,他们的作品也只由得我们从钱眼里去解读。他们的文字太优柔,他们的底气太矫情,他们赋予这个时代的外表太过华丽,经不起任何的风吹雨打。“部分前辈们应该认真写点东西,别非黄既暴,其实内心比年轻人还骚动,别凑一起搞些什么东西假装什么坛什么圈的,什么坛到最后也都是祭坛,什么圈到最后也都是花圈。”这是韩寒写的话。
史铁生是有骨气的人,我想有这么几点是值得阐明的。一,时代的不幸毁了这一代文人,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这一代文人。面对苦难的境地,他非但没有抱怨,而且积极地为这个国家的未来尽一份力。“在红卫兵一代中,史铁生也许是极少数能够超越自身,具有现代意识的作家。”这是许纪霖先生对他的中肯评价。“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不要抱怨生活给予了太多的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就会失去雄浑,沙漠如果失去了飞沙的狂舞,就会失去壮观,人生如果仅去求得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魅力。”二,史铁生在瘫痪之后没有倒下,虽然他也曾痛苦挣扎也曾失望迷茫,可他最终用自己的双手和思想证明了灵魂的伟大。瘫痪的史铁生毅然走向文坛,最初也只是为了能使母亲高兴这样的一个小小愿望。“幸福是要自己去寻找的,无论你在空间的哪一个角落,在时间的哪一个时刻,你都可以享受幸福,哪怕是你现在正在经历着一场大的浩劫,你也应该幸福,因为你可以在浩劫中看到曙光,能从浩劫中学到很多别人可能一辈子都学不到的东西,当你拥有了别人所不曾拥有的东西那你就是唯一。”
人生如梦。生命从无到有,又从有走向无,生生死死,构成社会和世界。从人生无常这一点来说,人生有如梦幻。因此,一个人只有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才不枉到这世界上走一回。 “浮生若梦”, “人生几何”,从生命的短暂性来说,人生的确是一场梦。因此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怎样活得有意义,便成了人们的一个永久的话题;“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永恒的自然相比,人生不过是一场梦。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扩展它的宽度;不能改变天生的容貌,但你可以时时展现笑容;不能企望控制他人,但你可以好好把握自己;不能全然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充分利用今天;不能要求事事顺利,但你可以做到事事尽心。我们从史铁生的文字里看得到一个人内心无一日止息的起伏, 时也在这个人内心的起伏中解读了宁静。
史铁生,一路走好。
责编: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