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自现世之日起就倍受争议,曹雪芹也被后人从棺材里拽出来难以享片刻安宁。《红楼梦》其实就是曹雪芹一生遭遇的真实再现。
雪芹的祖父曹寅做过玄烨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备受玄烨的信赖与赏识。后家道中落,到曹雪芹这一辈,曹家就已沦入市井。这么大的反差直接使了曹雪芹对人生、对社会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红楼梦》才得以问鼎文坛。
《红楼梦》一书贾薛王史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宝黛钗三人的情感关系为主线向我们展示出一幅封建家族细杂多变的浮沉画。既无朝代年纪可考,亦无忠贤名士可稽,却将整个封建末期的形形色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书中有打死人不必偿命的呆霸王薛蟠,有色心迷窍而死的贾瑞,有扒灰无视伦理的贾珍,有欺软怕硬狗仗人势的周瑞,也有欲洁却陷污泥中的妙玉;有温柔和顺似桂如兰的袭人,有风流灵巧却心高身贱晴雯,有敢说敢言敢做敢当的鸳鸯;还有才比清照貌赛湘妃的黛玉,有知书达礼贤惠过人的宝钗,有刚硬强势却羞赧出身的探春,有勤学苦读最终榜上提名的贾兰……寥寥数语,人物便活现于书中。
整个荣宁二府的发展落末历程也就预示着整个封建王朝的没落。最显著的表现之一就是贾府的持家者再也无法以以前的模式来维持整个家族的正常运行。当然,秦可卿在去世后曾给王熙凤托梦让她进行改革,但是王熙凤根本就没把这些意见放在心上,连最起码的丁点儿实行都没有。再来细看封建王朝的败落,英国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虽然不彻底,但也避免了暴力转变。而当时的清朝也有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迹象,而持家者(即当政者)却没有丝毫的的改变,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忽喇喇大厦倾的局面。再者,整个贾府容不下叛逆的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结合,容不下任何的叛逆行为。以贾政为代表的封建长辈对新思想要进行彻底地扼杀。就像清政府容不下戊戌变法的改革思想一样。一成腐朽不变的制度最终会被历史淘汰。林黛玉的死亡,贾宝玉的出家就已经说明了这些问题的尖锐存在。
当然这部巨著到现在仍具有较现实的的社会意义。且不浮说官僚主义的腐败问题,父系家庭关系的专制问题,经济条件下的拜金问题,这一切的一切都可以归结为对权力的渴望上,当然,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在中国权钱不分家。而若是要改变这种状况,光靠所谓的书本教育是不行的,社会风气的影响才是最重要的。而社会风气的改善前提就是物质资源的极大丰富。像贾宝玉之所以能够去反叛是因为他生活在富裕官宦之家根本就不需要考虑温饱问题。当今社会所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均衡地达到小康的问题,如何缩小贫富差距的问题。只有把这两个问题解决了,才能为良好的社会风气提供一个稳固的保障。
至于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注定就是一个悲剧。首先,林黛玉投胎是为了还贾宝玉前生的灌溉之恩的,可以说动机不纯。当然,贾宝玉对林黛玉的认识上也是不全面的。试想一下,两个平时都经常拌嘴的冤家结合后不把贾府闹翻天才怪,更何况两个人的思想都是不如当时社会主流的。两个人只适合做兄妹而非夫妻。再者,最为一个大家族的继承人,贾宝玉本来就被寄予了很大的希望的。林黛玉弱如病柳,有谁愿意娶个病秧子来当儿媳妇呢。贾母考虑方向也是以整个大家庭为利的。还有一点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贾宝玉根本就没喜欢过林黛玉,尽管两个人彼此认识了解远胜于他人,但最多也只能做个知己而已。书中有多处暗含这一点,最明显的一处就是贾宝玉所做的《芙蓉女儿诔》,这是一首表面悼念晴雯,实则说的是对林黛玉的悼念(尽管此时林黛玉还没有去世),这篇文章中更多的是对知己的扼腕而已。林黛玉单方面地喜欢贾宝玉,就是这出悲剧的内在原因。
所以说,当林黛玉将泪还尽后,她注定要带着悲伤离开。而贾宝玉失去的只是一个红颜知己而已,就像失去晴雯一样,当然,这比失去晴雯要严重的多,因为林黛玉是唯一一个能够理解他的人。而前生所谓的木石前盟只是林黛玉的一厢情愿罢了,根本就没有神瑛侍者的同意或是默认。但是现在世人似乎不愿承认这件事。只期望自己能有一个林妹妹似的红颜知己,我笑世人太痴妄。
责编: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