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为什么,第一次看见周庄便喜欢上了她,我喜欢用“她”来代指“周庄”。
因为周庄给我的印象是柔美的。说来也奇怪,仅仅是两个字我便对周庄有了最初的印象。
也仅仅因为这两个字,我便喜欢上了周庄。
不知为什么,当“周”与“庄”两个字走到一块的时候,便有了一种神奇的意蕴。
一种说不清道不明而又真实存在的吸引力。
这,或许就是周庄。
对于周庄,没有太多的概念,只是意象中的天国。曾经收藏过一套关于周庄的邮票,低矮而古朴的临街古宅,精致而秀美的跨河拱桥,简单而悠闲的摇橹小舟…关于周庄的最初影像便这样在头脑中生成。如果可以拿什么来比拟周庄,我想应该是一幅墨色恬淡的大写意画,功底深厚而不外露于繁琐,意蕴悠远而仅现于淡淡墨色;如果非要用几个词来形容周庄,我想这样几个词勉强可以:朦胧、淡雅、清秀、和谐。周庄,古朴而典雅,灵动而深厚。她就如一个看破红尘凡事的隐士,默默隐居在江南小镇,不动声色地观察着,思考着,沉默着……
曾经看过著名旅美画家陈逸飞先生的一幅名为《故乡的回忆》的作品,总有几分说不清的莫名的感动。深沉的青灰色调如同河沿上积淀的苔藓,给人历史沧桑、岁月弥留之感;交错的双桥那是岁月搭起的双手,苍老而坚致。第一眼看到《故乡的回忆》这幅作品时,我便可以肯定这便是周庄,说不清为什么,就是一种感觉而已。没有比这幅图像更能概括江南小镇的了,没有比江南小镇更能代表故乡的了。后来才知道,这幅画取像的原型就是周庄。我释怀了,我对周庄的感觉没有错,我始终坚信我对周庄的感觉,虽然没有亲临周庄,但我总能感触她的心跳,触摸她的脉搏,她的一呼一吸总能牵动我的心弦。
江南是水性的,周庄也不例外。没有水,江南称不上江南;没有水,周庄便不再是周庄。水是周庄流动的血脉,只有水流动起来,周庄才有了灵魂有了生气。周庄的水是自在的、自由的、自然的,没有人敢叫周庄的水怎么走,否则破坏了周庄的风水谁也担当不起。文学大师余秋雨先生在《江南小镇》一文中写道,“像多数江南小镇一样,周庄得坐船去才有味道……在别的地方,河流虽然也可以成为运输的通道,但对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来说,大多是障碍。在这里则完全不同,河流成了人们随脚徜徉的大街小巷。一条船一家人家,悠悠走着,不紧不慢,丈夫摇船,妻子做饭,女儿在读书…大家对周围的一切都熟悉,已不愿东张西望,只听任清亮亮的河水把他们浮载到要去的地方。”这便是周庄的水存在的现实意义。“风儿吹着树影摇,摇啊摇到外婆桥…”西阳西下,落红满天,外婆安详的伫立在桥头,默默地注视着桥下穿梭的乌篷船,不知她在等待着什么……
周庄,柔美的言语,姣好的面容,自在的流水,淅沥的小雨…一切配合的都是那么天衣无缝。如果你去周庄,十有八九会遇上淅沥的小雨,不要抱怨,这是你的福气。朦胧的细雨滋润了周庄女性般的柔美,没有雨水的周庄之旅才是你的莫大悲哀。“风到这里就是粘,粘住过客的思念;雨到这里缠成线,缠着我们流连人世间…”江南小镇的风和雨就是这般的缠绵,这是自然的天性。没有去过周庄的人害怕周庄的雨,因为这雨水是那么凄美忧郁;去过周庄的人爱上周庄的雨,因为这雨水是那么缠绵柔情。周庄的雨像是小孩子,不急不慢,悠闲自在,飘飘洒洒地从天而降,静静地汇集,缓缓的流入河道,然后嘻嘻哈哈的走遍周庄…遇上这样的天气你大可不必呆在屋里抱怨什么,而应撑上一把伞,带上爱人或约上几个朋友到外面走一走。这是周庄的意蕴。
对于江南小镇,我只是默默地喜爱几番;对于周庄,有的也只是微妙的感觉。梦中江南,雨中周庄,我之拙笔写而不尽,更没有什么资格对江南风景评论一番。余秋雨先生笔下的江南很是值得一品,让我们看看余秋雨先生对江南小镇是什么感受。“比之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河边由吊脚楼组成的小镇,江南小镇少了那种雄朴奇险,多了一点畅达平雅。它们的前边没有险滩,后边没有荒漠,因此虽然生僻却谈不上什么气势;她们大多很有一段年代了,但始终比较滋润的生活方式并没与让她们保留下多少废墟和遗址,因此也听不出历史的浩叹;她们当然有过升沉荣辱,但实在也未摆出太堂皇的场面,因此也不容易产生类似于朱雀桥、乌衣巷的沧桑之慨了…”这便是余先生笔下小家碧玉般的江南。
总喜欢向江南眺望,仿佛这样便可以一睹她的芳容;总忍不住在梦中悄悄走进江南,摇着小船穿桥而过…又到阳春三月草长莺飞之时,江南应该别有一番景致吧!
走吧,到江南走走吧。轻轻地问一句:何时出发?
责编: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