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国父-孙中山》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2010-11-15 来源:青春在线 作者:张波 责编: 浏览:2

  能够做好一个称职的父亲何其难,相信当过父亲的人都会感受到这句话的份量,即使是没有做过父亲的人从他人的口中得知做好一个父亲的不易;能为一人父尚且如此,做好一个国家之父又有多么的难,相信很难有人知晓,但是孙中山这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人做到了。

  中先生作为一个人他是怎样如何获得此项殊荣的?很多人都对他感到好奇。真正的原因在于何处?许多人都禁不住发问,先从他的小时候说起。 

  出身农家 发出救人感想

  孙中山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之中,“农家子也,生于畎亩,早知稼穑之艰难的”是对他的真实写照。但从小扛锄头的他却发出的是“拯救处于苦难中的人们的水火”的感慨;童年时代以放牛为业的他却从自己的痛苦之中感受到阶级制度下给全体国民带来的深刻苦难;走出童年时代的他在看到人们面临死亡时求神拜佛时,能够打破传统的迷信思想,勇敢地向人们崇拜的神像用力一击从而表达自己对封建神学的不满,也是他立志济世活人的先期写照。

  檀香山上 立志济世活人

  初离故乡的他脱去了幼时的懵懂,在听到基督教的救世教义时,想到的是用西方的先进思想改变中国的社会;当看到从医可以济世活人之时,毅然选择医学行业,以使自己可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拯救处于疾病中的中华儿女;学习医学的他不仅是全身心的投入医学,而且时刻不忘关注西方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状况以使自己已获取更多的改变中国现状的方法。

  乱世之中 上书改革碰壁

  回到国土的他毅然的选择了在市井之中行医的行业,每天从鬼门关夺回无数脆弱的生命,但他从每天的生活中发现无数永远无法代替全部,不可能代表全体,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人们的痛苦还需社会各种各样的改革,从造成现在社会状况的根本原因——封建制度入手进行改变才是治本之策,才能让全部的同胞改变饱受压迫的境况。透过社会现实的黑暗,他深切的把对国家机器的改造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碰壁之后 坚定革命思想

  上书封建官僚李鸿章的失败,给他敲响的是生命的警钟。上书改革的失败在一般人看来单单是改革内容的问题,而他想到的是上书的失败代表着一种自上自而下改革的方式已经行不通。要想从根本上拯救社会大众只能依靠人们自己,也由此武装革命的念头在他的头脑里生根发芽,不断地加以酝酿,后来不断地发展成为由他倡导在异国他乡组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资产阶级的政党——中国同盟会。

  在他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建民国、平均地权”的思想指导下,他依靠自身的影响力,组织了黄花岗起义、萍浏醴起义、广州起义等重要性的战役,真正的向清政府发出自己的猛力一击。期间,清政府的全世界范围内的通缉,让中先生有性命之忧,英国伦敦的险情让他自己的生命处于一线之上,脱险后的他没有被清政府的屠刀吓到,毅然投入到组织领导革命战争中去。

  民国建立 心存民族大义

  武昌起义的枪声的打响,让清政府在南方的统治土崩瓦解。被选为民国大总统的他,申以民族大义,为让中国大地免于硝烟和战火,让人们早日过上幸福的生活,争取全国都走向共和主义,发出了“决不愿居政界,惟愿作自由国民”感慨,将自己手中的权力让给了袁世凯。自己却甘愿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建设中国的重要铁路上去。为了让自己能够成为实现民族共和的思想的先驱,他依然决定打破常规,和与自己年龄相差甚远的宋庆龄结为连理,用自己的行动表明对建立民主共和社会的信心和决心。

  袁世凯刺杀宋教仁暴露他的称帝野心,令孙中山在内的革命派看出了只有进行二次革命推翻袁氏的统治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二次革命的失败没有让他失去信心,护国、护法运动的组织让民主共和再次响彻中国大地。

  仙逝之日 心系民国事业

  在国民党“一大”召开之际,在死神慢慢降临之际,他仍时刻不忘自己毕生的事业,根据中国当时的军阀割据的现实状况,深刻分析当时北伐革命斗争的实际情形,将俄国的武装斗争革命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将自己的“旧三民主义”改成了“新三民主义”,以更好的指引社会的发展道路。

  即使到了生死弥留之际,时刻挂在他嘴边念叨着的民国事业的兴衰安危,在他心间回荡着如何将民国事业进行到底。

  先生 长存我们心间

  孙先生已离我们而远去,但是他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记忆在心。面对清城府的威胁没有把他吓到,面对袁世凯的枪声他没有退缩,这是他强硬的一面;面对社会的黑暗,人们思想观念上的落后,他依然决定将改变社会作为自己的理想,这是他为民的一面;看到社会的混乱,他仍然能随社会的变化而进行思想上的革新,这是他理性的一面;辛亥革命之后,为是人们免于刀剑之灾,而将权力让给袁世凯,这是他仁德的一面。

  孙先生将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实现民主共和的道路上,不论是特务的暗杀的威胁还是通缉时的性命担忧,他都是一无反顾的向着自己的目标迈进;不管是在众人背叛之时还是在走向死亡之际,他都从未忘记自己的报国热情;即使在别人都不信任之时,他的力挽狂澜于即倒,扶正大厦之将倾的热血时刻在心间流淌。

  现在身处社会主义新社会,虽然王国灭种的忧虑已经不再,但是日本参拜靖国神社象征的帝国主义野心还没有死、中国的南海主权争端问题依然存在,因此我们把保家卫国的信念应当向孙中山先生那样永存放于心间;虽然已经没有的军阀混战的混乱时刻,但是中国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像官本位思想、金钱崇拜、等级观念、贫富差距过大等不和谐的音符时刻出现,他们都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行消除,俗话说,“开国容易治国难”,因此留给我们每个人的任务应该比中先生时期的任务还要重,所要做的还有很多。

  未来的路很长,很遥远,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走好每一步。中先生在军阀混战时期由于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走好的人生的重要步骤,才得到国父称号的殊荣。我们新时代的新人应当沿着中先生走过的路继续向前走,走好我们应该走的每一步。

责编: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