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一书是余秋雨先生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而著的一部经典作品。书中的话语句句发自肺腑,在给人带来历史沉重感的同时,又引人深思。本书实为“抒写,抒写文化之苦旅,描述,描述历史之盛衰”。
中国灿烂的文明正在被时光磨灭,不知在角落里边回味辛酸史边唾骂历史罪人的人们是否真的曾经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我一直以来欣赏懂史且敢于评论批判的学者,也同时认为余秋雨先生是无数学者中的豪杰,他的《文化苦旅》是万千部文史学散文著作中最为出色的上品。
余秋雨先生以他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读者,那是一种苦涩的回忆,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他也曾像许多知青学者那样深情感叹,但同样的感叹,出现在不同的地方,韵味也相差甚远。正如他所说的一样“我也可以年轻”。他的人生是富有弹性的,他总是秉持着少年的激情,享受着老年的清闲度过他充实的中年时光。所以,余秋雨先生无论何时都是个混合体。因此,他的文章,也永远夹杂着不同感觉的口气。如他对中国文化日益沦陷丧失的悲伤感慨,就饱含了年轻人对不满的辱骂,中年人对世事的无奈和老年人沧桑的惋惜。
在品读《文化苦旅》的同时,我随着余秋雨先生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他是一个地道的智者,他发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尘封点。在如今这个弘扬我国绚烂文明的蓬勃时代提出这样的悖论观点,自然更引人深思。中国古老的文明曾在古代创造过盛世,人们为了保留住曾经的繁华便将绚烂的文化代代相传,陆续建造了莫高窟、都江堰等大型建筑,就连普通的牌坊、藏书楼也印有文化的痕迹。
人的理想总是好的,而岁月却是逆人而行,变故也是层出不穷的。人们再想保存下来的东西到了一定的极限还是会被时间冲走。虽然也有些是出于人为,但归根结底,还是源于历史轮盘上的空白。有些历史尘埃的东西总是留不住的。不少学者在哀伤的挽回,总痛心地活在不属于他们的曾经,便永远无法活着走出来。因此“正视过往与当下”便是我从此书中悟出的真谛。只有能真正认清历史风云的人才能在顺应历史车轮的基础上印出自己的车辙印。
《文化苦旅》,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静静体味的书。他从风景秀丽的江南到大漠孤烟的大西北,从冰天雪地的北国到充满民族风情的西南边陲,他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也是他在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里苦苦求索。这是一条色彩的河流,也是文化的河流,一直汹涌着向我们奔涌而来。中国文化如奔腾不息的黄河、长江,流经祖国大地,流向浩瀚的太平洋。文化是发自于内心的一种精神财富,在有华人的世界里,就有中国文化的传延……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文化苦旅》这其中的“苦”谁来品尝?
责编: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