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测评,加分知多少?
2010-10-08 来源:党委学生工作部(处)、武装部 作者:梁红恩 责编: 浏览:699

  新学期伊始,“清算历史,继往开来”是每一个大学生最明智的选择,换句话说,这不仅是一个需要调整心态重返战场的的时期,也是一个总结过去一年内得失的最佳时机。各个学院综合测评等各项成绩的计算、各项评奖评优活动的进行也基本上都集中在这一时期,所以,这段时间不仅是每个学生在忙,各学院学生科也是忙得不亦乐乎。

  提及综合测评,你了解它吗?

  综合测评即综合测评成绩,它包含智育、德育、体育等各项成绩以及各项加分在内的综合成绩。也就是说,综合测评不仅能够反映当代大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在更大程度上,它能够反映一个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和整体的精神风貌。说起它,笔者颇有几分感慨。

  这学期综合测评的计算,使我终于体会到大学教育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从它所包含的范围的广泛性我们可以知道,如果在大学里还保留着像高中时“只要把学习搞上去,名次绝对不成问题”的心态,那么你的“名列前茅”绝对会存在风险。君不见,在每个班级里,综合名次排名第一的不是学习最努力的那个同学的现象比比皆是,这种现象的出现与综合测评中各项加分不无关系。

  那么,综合测评各项加分标准包括什么呢?据笔者了解,主要包括各班班委、各学院学生会成员、校级学生组织成员等职务,在国家级、校级、院级比赛中获奖,在国家级、省市级、校级等刊物上发表文章等等。由此,如果有同学专业成绩并不出类拔萃,但以上加分标准全都符合,我们谁敢保证他不会成为班级甚至是专业第一呢?因此,出现上述现象也不足为奇。为了缩小这种因为各项加分而造成的成绩差距,各学院的综合测评加分都有一个上限,具体多少由各学院规定。

  各学院综合测评成绩的各项加分所加分值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按劳分配”的体制。有的学院存在一种“地方保护主义”的倾向,也就是为学院贡献的越多,你所加的学分就越多。不管你在学校有多少职位,你为学校做了多少贡献,你个人在非学校组织的活动中获得过多少荣誉,只要不是为班级、为学院做的贡献,一切都免谈。这与付出同样努力的同学相比,自己的努力不被认可,内心是不是也会存在些许的失落?其实,加分多少无所谓,至少你的努力得到过认可。可是,当综合测评成绩与评奖评优直接挂钩、当它被利益化的时候,试问,有哪个“圣人”会不去在乎它呢?说到底,我们不能否认综合测评的积极作用,但是应当换种辩证的态度去看待它。  

  那么,综合测评加分现象到底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在参加活动方面,同学们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我们看到,小到班委选举、校院级活动,大到参加社团、校院级学生会竞选、国家级比赛、发表国家级学术论文等,凡是能得到学校以及学院认可的、能给自己加分的,同学们无不积极踊跃参与。这样,一方面能够使同学们拓展思维空间、开阔观察视野、浓厚学习兴趣、提高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也能锻炼同学们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策划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等。

  然而,在肯定综合测评加分现象所产生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又有谁会注意到其中的隐患呢?当然,这并不是在打击同学们参加各类活动的积极性,只是我们意识到在这样“积极”的背后似乎隐藏着某些目的,最直接的就是加分。很多社团、学生组织在纳新的时候几乎都会被问到同一个问题:成为正式成员以后会加分吗?或者是出于一种已成的习惯,有的同学甚至在参加活动之前都要问一句:获奖以后加分吗?试问,你浪费时间、浪费精力地去参加组织、活动,就只为加分吗?那为什么不呆在教室老老实实地学习呢?那样,每门功课都接近满分,即使你不参加任何组织与活动,又有谁的成绩能超过你的呢?

  因此,我们应该抱有一种正确的态度去看待综合测评加分,把它看成一种自我成长与锻炼后的收获,而非一种赶超别人成绩的必要手段。只有端正态度,正确看待加分,才会使自己的学习更轻松,使自己得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使自己享受到一种真正的大学素质教育。 

责编: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