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边城》
2010-09-10 来源:经济学院 作者:范武迪 责编: 浏览:6

  《边城》是沈从文乡土文学的代表作,称得上奠定了沈从文先生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也被写进了高中语文教材中。边城是一首美丽的抒情诗,他给读者带来的是一种清新、纯粹,而那平凡简约的故事、朴素无邪的语言却给人以精神的震撼,心灵的洗礼。

  谈及《边城》的创作动机,沈从文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重桃源的几百里路酉水流域的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别一件普通人事连在一处时,个人应有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沈从文《代序》)读《边城》随处都闪耀着“美”的光点,看到“爱”的踪迹。茶峒人们的善良,祖父的憨厚、翠翠的天真无邪,顺顺的阔达仗义,天保和傩送慷慨洒脱,无不给人以清新之感。

  品读《边城》之美,要从山水之美说起,湘西边城的风景让让你置身于世外桃源。“自然的大胆处于精巧处,无一地无一时不使人神往倾心”。清澈见底的泉水、翠绿翠绿的竹簧,溪边的白塔、码头、渡船组成了一幅清新、宁静、祥和的乡村风景图。自然景物是如此的纤尘不染,茶峒凭水依山筑城,山、水、城成为一体,透明、纯洁。于是在这样一个清新、幽远的布景上上演了朴素真情动人的故事。再来看一下边城之风情美。边城人们的民俗风情可谓是一大亮色。小说开篇便讲述了碧溪上渡船的细节。亦有码头上比较繁荣的“商业贸易”,最热闹最具特色的端午节。“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旧是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热闹欢乐均呈现与此。还有边城的乡村特色,“各处人家门前各晾晒有衣服同者菜;红薯多带藤悬挂在屋檐下。屋角隅各处有大小鸡叫着玩着......” 。这种湘西的特色在整篇小说中都能寻得到的。边城之美最美莫过于人性美,创造的人物闪烁着人性中率真美丽虔诚的一面。祖父敦厚老实,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不带一点世俗的尘滓。顺顺一家,豁达正义慷慨。

  批评家刘西渭说,“这些可爱的人物,各自有一个厚道而简单的灵魂,生息在田野晨阳的空气。他们心口相应,行为思想一致。他们是壮实的,冲动的,然而有道是向上的情感,挣扎而且是克服了私欲的情感,对于生命没有过分的奢望,他们的心力全用在别人身上:成人之美”。渡船时边城人们的热情,总是把钱或东西塞到渡船人手里,他们那种“争执”小说中多处可见。还有商业方面,不作数目上的讨论,只是“联欢”,这是一种乡情。

  祖父和翠翠的亲情也是一大亮点。祖父对翠翠无微不至的关爱、呵护,而翠翠又处处为爷爷着想。端午节时,翠翠想去吊脚楼看热闹,玩心和爱心相斗争的结果便是和祖父“同进同退”。包括后来祖父为了翠翠的“大事”去操心找顺顺一家也可见一斑。祖孙俩的生活简单而快乐。天保和傩送的兄弟情不得不提。两兄弟对翠翠的感情都袒露无疑,却又公平竞争。第一次唱歌时,天保便离开茶峒,驾家中那只新油船下驶。后来天保出事,傩送也出走。至于爱情是小说的一条主线。翠翠那种情窦初开的感觉被刻画的完美无瑕,小说中更是频繁出现。她对傩送从初见起便拥有了一份说不出的感觉,“梦”见竹雀歌声采摘虎茸草,祖父看见时她便脸颊绯红,跑了。“闭了眼睛所能看到那种捉摸不定的黄葵花一样这东西仿佛很明朗的在眼前,却看不准抓不住,想放又放不下”。天保自不必说。而傩送对翠翠的感觉在后来出事之后也道出了一切,“我尚不知道我应当得到座碾坊,还是应当得一只渡船;因为我命里或许只许我撑个渡船”。故事的结尾似乎有一些伤感,但却又是一种凄婉。“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给人以无尽的等待和期望。渡船上留下了一个清寂的身影,她依然执着的守望。

  为人类的“爱”作了一个恰如其分的说明,她美的、纯粹的让人窒息,我们感受了一种凝重、明慧而本色真实的人生形式。在我看来朴素无华的语言也能体悟出一番哲理来。.“他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这世界有的事你们小伙子份上的一切,应当好好的干,日头不辜负你们,你们也莫辜负日头”。爷爷又说,“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爷爷,谁是第一个做这个管子的人?”“一定是个最快乐的人,因为他分给人的也是许多快乐,可又像是个最不快乐的人,因为他同时也引起人的不快乐!”。.“日子平平的过了一个月,一切人心上的病痛,似乎都在那长长的白日下医治好了。”可见,沈从文先生将这些生命的哲理巧妙的镶嵌在语言中。边城给人以心灵的栖息地,而这些又给人以生命的启迪,可谓是一种现实意义。

  正所谓“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边城》亦如此。这种清新的风格一部分来源于沈从文儿时的经历。他生于湖南省凤凰县,地处湘西,秀丽的自然风光给了他富于幻想的特质。而沈从文出生于行伍之家,身上流淌着汉苗土家族等民族的血液,少数民族长期被歧视的历史,又使他心灵上积淀着沉痛隐忧。他六岁入私塾,小学毕业后入伍,此后长达五年多的时间辗转于湘川黔边壤和沅水流域。他也曾说“拟将‘过去’和‘当前’对照,所谓民族品格的消逝与重造,可能从什么方面着手”(《题记》)。他用古朴的边城来映照那个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衣冠社会”。他是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去审视和剖析人性。

  美国的金介普在《凤凰之子---沈从文》中说,“沈从文的乡土文学作品表达了他对中国道德和文化财富的见解。他创造了童年时代就认识的湘西,用浪漫和理想主义的笔调在塑造它,塑造一个少年中国形象,而不是古老是中国形象。边区和部落人民能够引来典型的青春和活力,引来超越西方文化和中国旧知识阶层的佞妄的文明力量。”他为湘西民族和整个中华民族注入美德和活力。

  其实,在《边城》中,也能看到这方面的印记。“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不曾为边城人民所感到”。

  品读《边城》,寻找一份清新与宁静,去享受那份凝重与心的思考。

责编: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