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是一个悲天悯人的思想者,他的作品句读之间充溢着人文情怀的的气息,让人在教条礼教的禁锢里嗅到了全新别样的空气。首句,说的是庄子的“同一”人生观,他认为世间的万物都是无差别的,此处隐约表明了庄子对待人与物的态度。庄子打破了世俗的藩篱,主张我们应该平等的对待他人与自然万物,融洽无异的相处,而并非以其目前对自身的价值的多少待人,这让我们依稀看到了现在我们所倡导的“和谐社会”的雏形。庄子对人生的参悟无不显示出他思想的独到和其人的聪颖。
了解庄子的人都知道, 庄子终生不仕。可庄子起初并不是一个漠视仕途的人,人生于世谁不想有所作为建功立业呢?但是庄子所生活的时代,诸侯混战,国政弥乱,生灵涂炭。渐渐的在他的人生追求里,庄子排斥了屈身为宦的念头。虽曾被邀请做国相,他断然拒绝,始终没有改变他的志趣。“人生苦短”,风云难测,人生在世难免会有天灾人祸,而庄子把这一切看作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世人不必庸人自扰去悲哀什么,或是去埋怨造化不济,顺其自然才是“道”之所在。这种观点在我们看来似乎有些荒诞,可究其社会背景来看,这无疑是对饱受苦难的人的一种慰藉,对心灵创伤的唯一安抚。儒家学说教人遵循“君君臣臣”的繁杂而严明的礼教制度。而其他神学鬼论也只是对百姓精神的暂时麻痹,纯属无稽之谈。它们都没有给困顿的的人找到舒缓的方式。
对贫苦的人的同情,是庄子身上闪耀着的人性光辉。因为他自己本身就是社会生活中的弱者,在生杀予夺的的年代,孤独的他只能选择了“逃避”,“自然无为”的庄子是贫困的,但却不是潦倒的,他始终作为思想的巨人站在穷苦人的一边,庄子所“奢望”的就是人们不逐名利,平等的活着。
庄子对于人生死的态度异于常人,在记载庄子的书中写道,庄子的妻子去世的时候,惠子前去吊唁,看到庄子正在“鼓盆而歌”。惠子责怪他无情无义。庄子解释说,她死了我怎么能不伤心呢?可我仔细一想,明白了生死只是形态的一种变化而已,就好像春夏秋冬的轮转一样。庄子关于人生的思考,摒弃了儒家“敬畏鬼神”的思想,把人自然化,摆脱了命运由鬼神摆布的论断。
其实庄子的人生观也是其哲学观的一方面,庄子的人生本身就是一种理性睿智的哲学。
庄子的哲学主要是延续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他把“道”作为超越时空的无线本体,具有形而上学的意义,它存在于世间万物,而然它又是虚无不可感触的。庄子的哲学就是思考“天”与“人”的关系。天就是我们常说的包括世间万物的自然,而人并非单纯意义上的人,人在世上的所作所为以及处世态度也包含其中。庄子认为,“人”应顺应“天”,即人的行为要符合自然规律。庄子名篇《逍遥游》中“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则阐述了庄子另一种思想“无待”。“无待”指的是没有相对的东西,人或物不为外界所累,不依托任何外物达到逍遥的的境界,自由自在,无拘无束。《逍遥游》中所提到的大鱼“鲲”和巨鸟“鹏”,虽然他们的运动都具有恢弘旷达的气势,但是它们依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大鱼需要水的承载,而巨鸟也要依托大风才能飞行。
庄子不仅在哲学方面造诣精深,其作品的文学性也令读者叹为观止。
“昔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其志与。”(语出自《齐物论》),从这句话使我们联想到一个流传很久的故事—庄周化蝶。庄周梦为蝴蝶,翩翩跹跹的蝴蝶与庄子相通,蝴蝶即庄子,庄子亦是蝴蝶,浪漫而神秘。庄子的作品中创造了许多浪漫无比的的境界,极具文学研究价值。庄子作品的文学特色还体现在他运用许多的寓言故事来说明事理,给人以客观的体会,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寓言故事,或语言诙谐幽默,或含意隐晦,或意境美妙绝伦。庄子的作品的文学色彩,是众多哲学文集里的一朵奇葩。
说到庄子,我们不得不提老子,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与庄子的观念主体是相一致的,而他们的侧重对象却不尽相同。老子着重强调“无为而治”,老子始终处在统治阶级的角度,来寻找一种治理国家的策略;而庄子是“自然无为”的,他在给生活在苦难中的百姓寻求慰藉与希望,可以说庄子是在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在思考,这一点似乎与儒家学说中的“仁”相类似。而观其本质,庄子说的是一种不用符合礼礼仪,无贫贱富贵之分的仁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庄子是把人剥掉一层“伪装”来看的。
庄子的作品对后世影响很大,许多典故成语都取自其中。然而庄子思想对现世的作用更是一个不可小觑的高度。我们从庄子的言论中看到许多先进理论的萌芽。有人说,庄子消极遁世,那是一种令人不屑的生活态度。但是我们必须把握住评价历史人物是非的原则,倘若我们把庄子的主张置于两千多年前,战火纷乱,民不聊生,庄子的处世态度恐怕就少了许多质疑。庄子是在“柔软”的生活。也有的人在看了庄子的生死观后,说庄子是轻生,不爱惜生命的。其实我们并没有抓住庄子生死观的深邃之处,平心而论,把人的生死看淡了,有时候也是一种聪明的选择,当我们面对生离死别的时候,我们会更坦然,我们依旧能够勇敢的活着,更好的去面对任何灾难。至于说庄子轻生,似乎就更加偏离庄子的主张了。庄子爱生命爱到什么程度呢?甚至于他与我们所认同孔子的观念"杀身成仁”相反,他绝对不去“找死”,这一点的确有点不合我们现世的道德。庄子的名句"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语出自《庄子·大宗师》)。其大意是,泉水干枯了,两条鱼没有及时离开,而困在陆地,他们用口沫相互滋润,苦苦挣扎,却不如各自离开,都到江河湖泊中,相互忘记。这正如一对没有未来的恋人一样,与其一起苦苦受罪,不如早些分开,彼此忘却来的快乐。庄子主张看事情要实际,并不盲目虚伪的去追求英雄主义。庄子在他的文章中给出了许多对我们生活有意义的处事方法,需要我们去研读,体会。
“登泰山而小天下”,从庄子的思想中我真正体会到了这一点,他站在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去观察,思考。抛弃了蝇营狗苟,蜗角虚名,庄子逍遥的思索着,豁达的生活着。
闲暇时,躺在门前老槐树下的藤椅上,捧起庄子的《逍遥游》细细品读,渐渐的进入了梦乡,梦境里我看到一个睿智的老翁,挥挥手,御风潇洒而去!
责编: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