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十月都被称为“诺贝尔月”,全球最为瞩目的诺贝尔奖会逐日公布。今年的诺贝尔奖已经一一揭晓。不过今年的“诺奖”又让国人小小地激动了一下,因为此次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是一位华裔科学家高锟。倘若全部的奖项只是由那些土生土长的外国人获得也就罢了,但偏偏高锟又是一位和中国联系非常紧密的科学家。高先生1933年出生在中国的大上海,并且于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如此一来,此次的“诺奖”又把国人带回到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上来了:“为何中国人至今仍未获得诺贝尔奖?”我认为时机还未成熟,我们目前仍需要当看客,而且要当好这个看客。 首先说说我们为什么要去当诺贝尔奖的看客。 一言以蔽之,目前我们中国缺乏属于自己的科学理论。肯定有人会说中国现在的高科技产业那么多,怎么会没有自己的科学理论呢?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很不容易,对于我来说至少是很难,我这些天也是上网查询,简单地总结成两个方面。 再来谈我们为什么要当好这个看客。 其实非常简单。像做其它任事情一样,不先看看别人怎么做、做了什么,我们又怎么知道从哪儿切入呢?目前我们国家的科技水平相对西方发达国家来说还很低。古语有云:“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我们必须低下头来谦虚地向发达国家学习。 同时目前有一股很不好的学术风气。许多科技工作者表现得十分浮澡,很多人都是“向钱看”。学术界、科技界近年来相继暴露出来的一系列大案要案就是例证。更为可怕的是,在高校、在科研院所,学术造假已经形成了一股潮流,并在影响着学生和青年科学工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下如果“诺奖”光顾我们,可能就给我们一个“安慰诺贝尔奖”或者是“剽窃诺贝尔奖”,但我估计是没有人敢去领奖的。那么我们更应该去看看人家国外的科学家们是怎么踏实地工作的。目前学术界的不正风气存在一天,我们就不得不当上一天的看客。因为“诺奖”只会光顾真正潜心研究科学的人的身上的。 最后,做“诺奖”的看客可以促使政府在人才认定机制和人才使用机制上进行观念和体制上的调整。首先,人才至少不能靠剽窃为生,人才不能以做假为荣;其次,在人才使用上,不能“学而优则仕”。前一种情况反映的是我国当前遴选人才上的不科学性,后一种情况反映的是国家在对人才使用上的官本位。不可否认,新中国成立后,国内的确涌现出了一批有潜力的人才,近些年来从国外也回来了一部分优秀人才,但是,几乎无一例外的是,这些人才在小有成就后都成了政客。但既要当好官又要做好学问简直是难于上青天。这就从用人机制上浪费了一大批本来可以取得更大成就的人才。还不仅仅是浪费,更大的害处在于它的引导作用,好像“当官”成了检验人才与否的最高标准。 不过纵观中国的历史,从古至今,我们从来就不缺乏人才,也创造了无数人类史上的科学成就。一时的停顿不足为怪,也用不着害怕,只要虚心地向别人学习,扎实地打好基础,大胆地坚持创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不再是“诺奖”的看客,而是“诺奖”的常客。
第一方面:高科技产业不是理论创新,是技术转移。技术可以自己研究,也可以从外国引进。现在的中国,许多科研机构都是在“学手艺”,什么是学手艺?就是简单地跟着西方学技术,类似中国的师傅带徒弟一样,顶多出现几个徒弟超师傅的特例,但决不是无师自通地创出来个什么新兴产业,这样的“高科技”产业并没有高科技,只能相对于中国国内来讲算是“新科技”,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科技,因为核心技术都在别人手上。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第二方面:中国的理论研究水平低。现在很难找到一个纯正的理论工作者。按内行人的话来说就是“搞生产力了”。在今天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如果你不搞生产力,你就拿不到项目,拿不到科研经费。因此很多人,很多部门都不能安心搞纯理论研究。不搞理论研究是没有资格得到诺奖的。因此我们也就没有理由得到理论研究的诺贝尔奖。
责编:未知